陶瓷涂层物理性能评价的相对法模型及验证
本文选题:相对法 切入点:陶瓷涂层 出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材料性能评价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结构设计和材料安全服役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现代工程材料或复合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评价领域,仍存在各种严重制约材料应用和发展的盲区,即现有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无法直接获得材料性能。例如近些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快速发展和应用的陶瓷涂层,它的性能评价方法和技术相对于材料的研发严重滞后,陶瓷涂层的关键性能,包括热膨胀系数、密度、高温下的弹性模量和断裂强度等都没有可用的评价手段和标准。又如当前新能源领域的热点,光伏建筑一体化中的建筑用光伏双玻组件,其额定工作温度等性能的测试方法尚属于空白。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材料在现有的结构或环境下无法直接测试获得所需性能,因此,探索间接的测试方法来评价材料性能是国内外测试工作者们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重大技术需求和问题,本研究发展了一种间接的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相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可测(或已知)参量和难测参量之间的解析关系,从而可以通过现有测试技术测量可测参量而获得难测参量,绕过了直接测试难测参量的这一难题。针对陶瓷涂层的物理性能无法像单质材料一样直接测试的难题,研究利用等效刚度模型建立了陶瓷涂层弹性模量与基体样品弹性模量和基体/涂层复合样品弹性模量和三者间的理论关系,而复合体的弹性模量和基体的弹性模量很容易通过弯曲法或脉冲激励法测得。将相对法和脉冲激励法结合形成脉冲激励相对法,此方法不仅很方便测试常温弹性模量,而且可以测试涂层在高温下的弹性模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涂层结构,包括单面涂层、双面涂层和四面涂层的涂层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和测试方法,并推广到多层陶瓷涂层每一层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具体是将被测层看做一单层涂层,其余部分看做是一个等效基体,形成涂层-基体系统进行测试。脉冲激励法评价固体材料弹性模量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的优点,但一直无法用于陶瓷涂层的测试。本研究突破了这一瓶颈,解决了高温下涂层弹性模量无法测试的难题。并分别利用CVD Si C涂层、釉面砖上的釉涂层和金属基热障涂层的弹性模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样,为了解决陶瓷涂层热膨胀系数和密度无法直接测试的难题。利用相对法并结合界面均匀应力模型建立起涂层热膨胀系数、复合体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与基体样品热膨胀系数三者间的理论关系式。而后两个参数可以方便的使用热膨胀仪来测得,从而可以求出陶瓷涂层的热膨胀系数。采用CVD Si C涂层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相对法并结合阿基米德排水法的原理,推导出陶瓷涂层密度、基体密度和复合体密度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式。而基体和复合体的密度可以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获得,从而求出涂层的密度。无论哪种性能参数的评价,基本流程均为相似的三个步骤,故也可称为三步法:第一步测试复合样品的性能;第二步测试基体样品的性能;第三步利用上面测到的两个参数带入三者之关系式算出涂层的性能。从而用这种简便的方法,可以求出过去国内外无法测试的三个涂层的物理性能。另外,针对建筑用光伏组件(通常为光伏双玻组件)的额定工作温度无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直接测试且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规范双玻组件额定工作温度测试方法的问题,采用相对法来作为解决方案。针对四种双玻组件,利用相对法分析了用室内测试环境代替室外实际工作环境的可行性,建立太阳能电池额定工作温度的室内测试方法,根据双玻组件的实际工作特性,分析了环境温度、环境风速和最佳负载对双玻组件工作温度影响以及这些条件的实现方法。利用测温热电偶检测出双玻组件的盖板温度、电池温度和背板温度,从而可获得电池组件的额定工作温度。并将相同组件在室外进行了长期的对比试验,室外测试结果验证了室内测试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为:从理论上建立了涂层性能评价的三种相对法性能本构关系,从而使得涂层性能无法测试的僵局得以突破,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同时也将相对法用于光伏双玻组件的额定工作温度的测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继宁,刘艳改,阎殿然,李香芝,周玉,贾德昌;金属表面Ni/Al-13wt%TiO_2/Al_2O_3梯度复合陶瓷涂层的腐蚀行为[J];陶瓷学报;2002年01期
2 许春萱,刘鹏,李海林;自蔓延高温合成陶瓷涂层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2年03期
3 张景德,尹衍升,李静,张虹;陶瓷涂层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11期
4 邢世凯;赵增荣;李聚霞;;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复合陶瓷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中国陶瓷;2008年01期
5 田鹏;刘新年;李争显;郭宏伟;贺祯;;钛合金表面抗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研究进展[J];中国陶瓷;2010年04期
6 黄燕滨;邵新海;宋高伟;仲流石;;陶瓷涂层性能影响因素及工艺优化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2年01期
7 董世知;郭鑫瑶;邱立恒;张莹;;固体自润滑陶瓷涂层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S1期
8 ;金属表面陶瓷涂层及涂层复合性能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J];河北工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9 张肇富;耐1000℃高温的陶瓷涂层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1996年13期
10 许伯藩,张细菊,蒙鹏博,张斌;铝热自蔓延高温合成钢管内衬陶瓷涂层的研究[J];表面技术;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智辉;陈金龙;刘倩;;基底/陶瓷涂层力学行为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桂林;;陶瓷涂层材料及其应用[A];2006年中国西安热喷涂在工业中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晓明;韩庆荣;许传波;黄志红;;生物活性陶瓷涂层的制备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田伟;杨勇;王超会;王铀;;高强韧耐磨纳米陶瓷涂层的制备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童兆和;丁传贤;严东生;;45~#钢与陶瓷涂层对磨时磨损行为研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6 魏莉;孙宇;;铝基无机阻燃陶瓷涂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7 喇培清;薛群基;刘维民;杨军;;燃烧合成熔化方法低温制备W_2C陶瓷涂层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8 熊星云;;低合金钢坯加热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张翼飞;赵忠民;尹玉军;张龙;;1Cr18Ni9Ti与TiC-TiB_2熔化连接及其陶瓷涂层制备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10 赵世海;蒋秀明;淮旭国;;高性能陶瓷涂层在国内纺织机械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白雪;陶瓷涂层:小技术大市场[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2 黄锦滨;热喷涂技术及陶瓷涂层的应用[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杨兆林;完全陶瓷涂层结晶器开发与应用[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雪松;基于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高结合强度陶瓷涂层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魏晨光;陶瓷涂层物理性能评价的相对法模型及验证[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日铨;铝合金表面复合阻燃陶瓷涂层的制备[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2 潘锐;氧化铈对三元硼化物陶瓷涂层摩擦磨损性能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3 李国亮;液相脉冲放电制备钛多元陶瓷涂层及其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4 徐昌盛;合金结构钢、不锈钢及其表面陶瓷涂层耐蚀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5 杨帆;铝合金表面多功能陶瓷涂层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向阳;C_f/SiC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杨巍;用于Ti6Al4V表面生物活性陶瓷涂层材料的设计及制备[D];天津大学;2006年
8 李国庆;钨极氩弧熔覆原位自生ZrB_2-ZrC-B_4C-SiC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周黎;钢表面陶瓷涂层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0 马骏;热镀锌锅内壁陶瓷涂层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3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60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