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载荷下表面强化工业纯锆残余应力释放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纯锆 + 循环加载 ; 参考:《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10期
【摘要】:对工业纯锆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实现其表面纳米化,并引入残余压应力场。采用偏光显微镜(P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SMAT处理试样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应力仪测试不同循环加载周次下距试样表面不同深度处宏观残余应力。研究不同循环加载周次下距表层不同深度处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的变化特征,并采用Voigt函数拟合X射线衍射峰,得到微观应变和位错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循环加载初期残余应力释放率最大,约为25%,随着循环加载周次增加残余应力释放率趋于稳定;不同循环加载周次下,随距表层深度增加,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微观应变和位错密度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随着位错密度降低,残余压应力逐渐增加,位错密度值稳定于约2×1010cm-2时所对应的深度,和最大残余压应力对应的深度基本一致。循环载荷下残余应力释放是通过微观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运动来实现。
[Abstract]:Surface mechanical grinding of industrial pure zirconium was carried out to realize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and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was introduc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SMAT treat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larizing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The macroscopic residual stress at different depth from the surface of SMAT was measured by X-ray stress analyzer.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dth of the X-ray diffraction peak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the surface layer under different cyclic loading cycles ar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copic strain and dislocation density are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peak with the Voigt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ase rate of residual stress is the largest at the beginning of cyclic loading, about 25%, and tends to be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loading cycle, and the width of X-ray diffraction peak increases with the depth of surface layer under different cycle loading cycles. With the decrease of dislocation density,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dislocation density is stable to the corresponding depth of about 2 脳 1010cm-2, and the depth corresponding to the maximum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maximum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 release of residual stress under cyclic loading is realized by dislocation movement during micro plastic deform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4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4160) 碑林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3JS061)
【分类号】:TG580.6;TG146.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聪惠;兰新哲;赵西成;段晓鸽;;机械研磨处理Zr-4合金表面纳米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3期
2 张聪惠;于飞;解钢;王耀勉;何晓梅;;表面纳米化工业纯锆的显微组织与残余应力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9期
3 李金魁;姚枚;王仁智;;表面形变强化残余应力释放模型及其对疲劳抗力的影响[J];航空材料;1988年02期
4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Integrity on TC17 Titanium Alloy Treated by Square-spot Laser Shock Peening[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严;郭鸿镇;宁永权;姚泽坤;白楠;何光晖;姚栋嘉;;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耐磨性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2年05期
2 张聪惠;何晓梅;兰新哲;刘大利;;表面纳米化Zr-4合金组织和性能热稳定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12期
3 吴建军;李阳;孙德明;;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研究进展[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3年01期
4 史昆玉;沈涛;陈春浩;薛丽红;严有为;;高能球磨制备Cu-Cr纳米晶粉末[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5 徐丽;陈跃良;刘旭;;喷丸处理构件疲劳寿命预测机理模型研究[J];飞机设计;2013年05期
6 蔡培雷;汪宏斌;陈卓;;强化处理对GCr15钢球残余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3年06期
7 Xianfu Huang;Zhanwei Liu;Huimin Xie;;RECENT PROGRESS IN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TECHNIQUES[J];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2013年06期
8 孙世成;穆君伟;高逸涵;江忠浩;;Fe含量对纳米晶Ni-Fe合金变形机制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S2期
9 刘坡;宗影影;郭斌;单德彬;;钛合金高温短时蠕变与应力松弛的关系研究[J];材料研究学报;2014年05期
10 赵升升;尧燕;钟健;李家宝;;利用X射线测定小半径圆弧面切向残余应力的方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舒;激光喷丸强化铝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特性及延寿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2 张舒原;高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残余应力场分层法建模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詹科;S30432奥氏体不锈钢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马志超;块体材料原位拉伸—疲劳测试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修俊杰;小支管插套焊高周疲劳失效机理与延寿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李煜佳;钛合金Ti-6A1-4V的疲劳行为及疲劳设计曲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韩双;电沉积块体纳米晶Ni的压缩力学行为及微观结构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张俊苗;航天器贮箱铝合金焊接接头强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江鹏;透氢V_(55)Ti_(30)Ni_(15)合金的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10 史昆玉;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Cu-C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俊康;铝合金厚板振动时效的微屈服机理探讨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裴晓梅;交变载荷下焊接残余应力衰减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吴建军;1Cr17不锈钢表面纳米化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4 黄永敏;残余应力对LDPE管式反应器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润东;某特种半挂车车架断裂原因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龙燕;加工工艺和层错能对超细晶Cu-Al合金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任世影;大塑性变形及退火对铜—铝—锌合金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鑫淼;激光—电弧复合焊接7075-T6铝合金裂纹扩展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伍佳易;预应力切削钛合金环件的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谢盼;Fe-Mn-Al-Si系TRIP/TWIP钢激光焊接及其接头的组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熊天英,刘志文,李智超,吴杰,金花子,李铁藩;超音速微粒轰击金属表面纳米化新技术[J];材料导报;2003年03期
2 ;Mechanical and Wear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Surface Layer in Iron Induced by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3年06期
3 高玉魁;TC18超高强度钛合金喷丸残余压应力场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11期
4 张聪惠;兰新哲;赵西成;段晓鸽;;机械研磨处理Zr-4合金表面纳米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3期
5 宋颖刚;高玉魁;陆峰;赵振业;;TC21钛合金喷丸强化层微观组织结构及性能变化[J];航空材料学报;2010年02期
6 王仁智;;残余应力测定的基本知识——第五讲 金属材料与零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断裂抗力间的关系[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年10期
7 冯宝香;杨冠军;毛小南;于兰兰;吴小东;;钛及钛合金喷丸强化研究进展[J];钛工业进展;2008年03期
8 张聪惠;于飞;王耀勉;何晓梅;;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业纯锆的组织和拉伸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Michaleris,张根元;减少大型焊件残余应力和变形[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0年04期
2 陈怀宁,陈亮山,林泉洪;逆焊接加热处理引入压缩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J];机械强度;2002年01期
3 高永毅,苏志霄,焦群英,唐果;残余应力对构件固有频率影响的讨论[J];机械强度;2002年02期
4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吕坚;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5 杨建,何鹏,周宣;陶瓷金属接头残余应力分析的后处理[J];焊接技术;2003年02期
6 杨务滋,杨国庆,杨超,周立强;焊接中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及减少措施[J];上海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7 赵学荣,朱援祥,孙秦明;水电站合拢焊缝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3年04期
8 董浩存;一种测量金属管中残余应力的简易方法[J];物理测试;2003年03期
9 王立平,陈霁恒,孙从科;分段焊接对残余应力的影响[J];江苏冶金;2004年03期
10 罗暑生;机械阻碍应力对铸造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常红;侯鑫茜;;光弹贴片法检测构件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张亦良;徐学东;肖述红;;残余应力对储罐泄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9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郑渝;李志勇;;焊接结构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7 肖英龙;日本功能性船板开发使用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8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李荣锋 潘东晓;武钢起草的两项国标通过审定[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宋以国;多焊缝管板结构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江小辉;残余应力生成机理及复杂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压痕技术的疲劳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10 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雷;厚壁冷成型钢残余应力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陈永红;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侧墙残余应力与变形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维;高频焊管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和残余应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孙新杨;纤维与树脂固化残余应力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王彦龙;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检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7 孙敏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释放及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娟;玻璃/铝多层阳极键合接头残余应力应变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9 梁剑;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表征[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王广晖;智能型机械残余应力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95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79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