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Mg含量对2A12铝合金化铣粗糙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7 12:07
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透射电镜、X射线物相分析、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比不同Cu、Mg含量对2A12铝合金化铣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A12铝合金中的Cu含量或Mg含量位于成分上限时,化铣后的表面粗糙度达到3.4μm,合金合理的成分配比为4.02%Cu+1.39%Mg(质量分数),化铣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4μm;θ和S的模拟相在化铣液中的电极电位较之Al基体更正,因而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θ相、S相充当阴极,其周围的Al基体会优先发生腐蚀;合金在化铣时,随着局部不均匀腐蚀的进行,形成相凸起、腐蚀坑等表面形貌特征;尺寸为50μm左右的大型腐蚀坑是造成表面粗糙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晶内小尺寸的弥散T相(Al20Cu2Mn3)对化铣粗糙度的影响较小。
【文章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30(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部分Al-Cu-Mg合金三元相图
采用高纯Al,高纯Mg,Al-40Cu中间合金作为原料熔炼模拟相。考虑到θ(Al2Cu)相是二元相,故直接根据Al2Cu的化学成分配比配料,熔铸模拟θ相,熔铸温度为780℃,而后进行498℃、12 h退火。通过查阅相关文献[9],在Al-Cu-Mg三元相图液相面S(Al2CuMg)单相区内取成分点冶炼是可以得到S单相材料的,确定成分点51Al-33Cu-16Mg(质量分数,%),熔铸模拟S相,熔铸温度780℃,查阅文献[10],确认退火工艺为420℃、12 h。模拟相制备完成后,在D/max2550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物相分析,Cu作为靶材,波长λ=1.5406?的Cu Kα射线作为X射线源,其工作电压为40 kV,工作电流为250 m A,扫描范围(2θ)为10°~90°,扫描速度为8(°)/min。
图5所示为3种合金化铣后表面形貌的超景深三维显微图像。图中直观地展现了选区合金表面的高低起伏,表现为区域颜色的改变,红色区域较高,蓝色区域较低,选区内高点与低点的高度差用表面高度参数z值表征,z值越小,表示该选区表面的相对高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1号、2号、3号合金选区的z值分别为26.73、9.068和24.87μm,这表明2号合金表面高低起伏更小,表面更平整,这与图3所示的It值21.959、8.24和22.20μm有一定对应关系。图4 合金化铣表面粗糙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A12铝合金化学铣切加工工艺探讨[J]. 付明,刘群. 材料保护. 2018(07)
[2]2E12铝合金均匀化过程微观组织演变规律[J]. 陈宇强,潘素平,易丹青,刘文辉,蔡志华,唐昌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3]2A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探讨[J]. 孟莉莉,朱彦海,曾元松. 材料保护. 2016(12)
[4]2524铝合金均匀化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 刘海全,许晓嫦,吴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5(11)
[5]金属间化合物Al2 CuMg的制备[J]. 周和荣,陈明明,杜翠薇,马坚,揭敢新,李晓刚. 航空材料学报. 2013(02)
[6]2D70耐热铝合金显微组织均匀化热处理[J]. 李培跃,熊柏青,张永安,李志辉,王国军,王锋,朱宝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11)
[7]21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的探讨[J]. 毛大恒,张灿,周亚军,韩德夫. 材料保护. 2010(10)
[8]21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研究[J]. 易慧芝,邓飞跃,张忠亭. 表面技术. 2010(04)
[9]第二相在铝合金局部腐蚀中的作用机制[J]. 李劲风,郑子樵,任文达. 材料导报. 2005(02)
[10]铝合金的碱腐蚀──高精度化铣[J]. 于芝兰. 轻合金加工技术. 1994(12)
本文编号:3305751
【文章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30(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部分Al-Cu-Mg合金三元相图
采用高纯Al,高纯Mg,Al-40Cu中间合金作为原料熔炼模拟相。考虑到θ(Al2Cu)相是二元相,故直接根据Al2Cu的化学成分配比配料,熔铸模拟θ相,熔铸温度为780℃,而后进行498℃、12 h退火。通过查阅相关文献[9],在Al-Cu-Mg三元相图液相面S(Al2CuMg)单相区内取成分点冶炼是可以得到S单相材料的,确定成分点51Al-33Cu-16Mg(质量分数,%),熔铸模拟S相,熔铸温度780℃,查阅文献[10],确认退火工艺为420℃、12 h。模拟相制备完成后,在D/max2550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物相分析,Cu作为靶材,波长λ=1.5406?的Cu Kα射线作为X射线源,其工作电压为40 kV,工作电流为250 m A,扫描范围(2θ)为10°~90°,扫描速度为8(°)/min。
图5所示为3种合金化铣后表面形貌的超景深三维显微图像。图中直观地展现了选区合金表面的高低起伏,表现为区域颜色的改变,红色区域较高,蓝色区域较低,选区内高点与低点的高度差用表面高度参数z值表征,z值越小,表示该选区表面的相对高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1号、2号、3号合金选区的z值分别为26.73、9.068和24.87μm,这表明2号合金表面高低起伏更小,表面更平整,这与图3所示的It值21.959、8.24和22.20μm有一定对应关系。图4 合金化铣表面粗糙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A12铝合金化学铣切加工工艺探讨[J]. 付明,刘群. 材料保护. 2018(07)
[2]2E12铝合金均匀化过程微观组织演变规律[J]. 陈宇强,潘素平,易丹青,刘文辉,蔡志华,唐昌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3]2A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探讨[J]. 孟莉莉,朱彦海,曾元松. 材料保护. 2016(12)
[4]2524铝合金均匀化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 刘海全,许晓嫦,吴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5(11)
[5]金属间化合物Al2 CuMg的制备[J]. 周和荣,陈明明,杜翠薇,马坚,揭敢新,李晓刚. 航空材料学报. 2013(02)
[6]2D70耐热铝合金显微组织均匀化热处理[J]. 李培跃,熊柏青,张永安,李志辉,王国军,王锋,朱宝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11)
[7]21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的探讨[J]. 毛大恒,张灿,周亚军,韩德夫. 材料保护. 2010(10)
[8]2197铝锂合金化学铣切工艺研究[J]. 易慧芝,邓飞跃,张忠亭. 表面技术. 2010(04)
[9]第二相在铝合金局部腐蚀中的作用机制[J]. 李劲风,郑子樵,任文达. 材料导报. 2005(02)
[10]铝合金的碱腐蚀──高精度化铣[J]. 于芝兰. 轻合金加工技术. 1994(12)
本文编号:3305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30575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