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的候选基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的候选基因分析
【摘要】:水稻籼粳亚种间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该优势的有效利用可实现水稻单产的再次飞跃。研究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对有效地选择籼粳杂交组合,充分利用籼粳杂种优势进行超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S-e基因座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定位区域进行序列分析,预测候选基因,同时对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构建了候选基因的互补载体获得转基因植株对基因型和表型进行分析。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利用GRAMENE及RAP-DB数据库对已定位区域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S-e基因座候选区基因组序列在籼稻9311与粳稻日本晴的相似性比较低。在粳稻区域全长为13.1kb,基因注释有2个ORF;而在籼稻区域全长为37.1kb,基因注释有5个ORF。粳稻日本晴在两个候选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为3.7kb,籼稻与粳稻在S-e基因座的序列差异是引起花粉不育的主要原因。通过对S-e的7个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未检测到籼稻来源的候选基因ORF2(GLA4ORF2)以及候选基因37252的表达。其余候选基因均在雄蕊时表达量最高。粳稻来源的两个候选基因ORF1,ORF2在T65中的表达量要高于Se-NIL;GLA4的候选基因GLA4ORF1,37253,37254在Se-NIL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GLA4中的表达量,表达量最低的为杂合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得到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不是由单基因控制的,而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水稻花粉不育。37252,GLA4ORF2的转基因植株均出现了花粉不育的植株,且37252是出现花粉不育植株最多的一个转基因材料,该结果表明,37252与GLA4ORF2在其他部位或其他时期表达而本研究未检测到,从而引起了花粉不育;37252与GLA4ORF2的转基因植株的花粉不育是由于基因插入引起的基因突变从而造成花粉不育。
【关键词】:水稻 候选基因 籼粳分化 杂种不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文献综述10-22
- 1.1 籼粳亚种的起源与分化10-11
- 1.1.1 籼粳亚种的起源10-11
- 1.1.2 籼粳亚种的分化11
- 1.2 籼粳杂种F1不育的原因及主要遗传模式11-15
- 1.2.1 影响水稻籼粳杂种F1不育的细胞学机理11-12
- 1.2.2 水稻籼粳杂种F1不育性的遗传机理12-14
- 1.2.3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14-15
- 1.3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15-18
- 1.3.1 雌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15-16
- 1.3.2 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16-18
- 1.4 克服籼粳杂种不育的有效途径18-20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0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20-22
- 2 材料与方法22-31
- 2.1 实验材料22
- 2.1.1 转基因材料22
- 2.1.2 候选基因表达分析材料22
- 2.2 主要试剂22-24
- 2.3 主要仪器设备24
- 2.4 实验方法24-31
- 2.4.1 S-e定位区域的序列分析24
- 2.4.2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24-25
- 2.4.3 水稻总RNA的提取25-26
- 2.4.4 候选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26-27
- 2.4.5 候选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27-30
- 2.4.6 转基因植株基因型的检测30
- 2.4.7 花粉育性检测方法30-31
- 3 结果31-47
- 3.1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e候选基因分析31-41
- 3.1.1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31-35
- 3.1.2 候选基因的结构分析35-36
- 3.1.3 候选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36-37
- 3.1.4 候选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37-41
- 3.2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41-43
- 3.3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S-e候选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分析43-47
- 4 讨论与结论47-51
- 4.1 讨论47-49
- 4.1.1 水稻S-e基因座的相关研究47
- 4.1.2 籼粳杂种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47-48
- 4.1.3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的研究的重要意义48-49
- 4.1.4 进一步需解决的问题49
- 4.2 结论49-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8
- 附录A58-59
- 附录B59-63
- 附录C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sterility and wide-compatibility in ric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4期
2 Hiroshi IKEHASHI;;Why are There Indica Type and Japonica Type in Rice?——History of the Studies and a View for Origin of Two Types[J];Rice Science;2009年01期
3 ;Fine mapping of locus S-b for F_1 pollen ster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06期
4 ;Genetic and physical fine- mapping of the Sc locus conferring indica-japonica hybrid ster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年16期
5 丁效华,陈跃进,杨长寿,张泽民,卢永根,张桂权;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01期
6 严长杰,梁国华,顾世梁,裔传灯,陆驹飞,李欣,汤述翥,顾铭洪;典型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分子标记分析及其遗传基础[J];遗传学报;2003年03期
7 李文涛,曾瑞珍,张泽民,张桂权;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b的PCR标记定位(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4期
8 张泽民,张桂权;水稻S-c座位的PCR标记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作物学报;2001年06期
9 孙传清,姜廷波,陈亮,吴长明,李自超,王象坤;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年06期
10 袁隆平,武小金,颜应成,罗孝和;水稻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1085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08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