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棉花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候选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功能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8 16:39

  本文关键词:棉花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候选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功能初步分析 出处:《棉花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棉花 育性恢复 表达载体 人工miRNA


【摘要】: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研究杂种优势利用和质核互作机理的理想材料。本实验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ZH46-3437利用pBI121载体构建了过表达载体。同时构建了amiRNA干扰载体即amiR3437,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pCLCrV浸染F1植株的子叶。转基因植株的相对荧光定量数据表明,amiR3437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而ZH46-3437的相对表达量下调,利用碘-碘化钾染色法鉴定转基因出现半不育性状,表明ZH46-3437基因可能与棉花花粉育性有关。
[Abstract]: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is an ideal material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heterosis utilization and nucleus interaction.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verexpression vector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pBI121 vector for the fertility restorer gene ZH46-3437 of Cotto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miRNA interference carrier, amiR3437,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 system pCLCrV to dye the cotyledon of F1 plants. The relativ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data of transgenic plan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amiR3437 was up-regulated, while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ZH46-3437 was down regulated. The semi sterile character of transgenic plants was identified by iodide potassium iodide staining, indicating that ZH46-3437 gene may be related to pollen fertility of cotton.
【作者单位】: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基金】: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棉花产业技术体系(CARS-18-06)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分类号】:S562
【正文快照】: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人类提供多数纤维与部分油料来源[1-2]。杂种杂交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3],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4]。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的花粉或花药不能正常开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涛;;棉花杂交种生产方面的几大变化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2年01期

2 曾文才;何明瑞;;棉花杂交种——川杂1号、川杂2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3年02期

3 闵耕,赵海,万英,郭景红,姜太荣;“九五”期间石河子棉花所杂交棉育种工作进展[J];石河子科技;2001年04期

4 ;2004年第16卷《棉花学报》总目次[J];棉花学报;2004年06期

5 纪家华,李红芹,李朝晖,王恩德,张循浩,韩广津;标记型棉花杂交种选育研究[J];种子;2005年09期

6 李定国;陈培芳;李俊;;棉田不同作物套种对棉花杂交种性状的影响[J];江西棉花;2006年02期

7 刘英华;盛海燕;周长友;刘志胜;许喜兰;贾新合;刘书梅;刘建丰;;棉花杂交种英华二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8 夏志明;常继农;赵映丽;陈蓬勃;张立琴;张社奇;;陕西关中东部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技术应用前景浅析[J];中国棉花;2008年04期

9 李俊兰;崔淑芳;金卫平;王广恩;马虎成;杨玉芳;王寒菊;;抗虫、优质、高产棉花杂交种—冀优01[J];中国棉花;2008年06期

10 刘锐;刘冬青;李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 需要规范良种繁育[J];江西棉花;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兰;崔淑芳;金卫平;王广恩;;优质、高产棉花杂交种冀优01的选育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肖才升;杨春安;李育强;李庠;;湖南棉花育种策略[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董合忠;李维江;唐薇;李振怀;张冬梅;;生态条件和制种期对棉花杂交种质量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岳福良;张相琼;张小军;李文军;张小红;;棉花杂交育种历史现状及展望[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李亚兵;董春旺;冯璐;李小新;;推广棉花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加快发展现代植棉业[A];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刘圣田;赵汝恒;陈海涛;张国祥;王惠利;;排除障碍,再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新高潮[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汝忠;赵洪亮;曲辉英;王宗文;;山东省杂交棉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黄双领;杨晓东;;棉花雄性抗虫不育系中抗01A的选育及三系配套[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邢朝柱;;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概况和发展方向[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唐丽媛;张建宏;刘存敬;崔瑞敏;迟吉娜;田海燕;甄军波;张香云;;利用SSR标记筛选棉花杂交种优势亲本的初探[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大荔县棉花办 赵映丽 常继农;棉花“两无两化”栽培简介[N];陕西科技报;2006年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孟建朝;棉花杂交种有哪些优势[N];河北农民报;2011年

3 ;小麦套种标杂A1——6行小麦1行棉花[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毛树春 李亚兵;我国棉花生产技术进步明显[N];中国纺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吕明宜 王玉琪 孙维福;将创新大旗高高擎起[N];农民日报;2014年

6 梅隆;棉花免去雄杂交制种技术取得突破[N];农资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记;棉花新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及其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渊渊;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特性及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3 蒋玉蓉;棉花遗传转化方法与耐盐、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马建辉;芽黄标记棉花光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花药发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永山;外源基因整合及其对棉花受体亲本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赵云雷;棉花杂交种与亲本间DNA胞嘧啶甲基化及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张玉娟;棉花雄性不育及黄萎病菌诱导相关microRNA的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8 朱云国;棉花转GST基因恢复系恢复力提高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成奇;棉花衣分等产量性状的遗传、QTL定位及不同衣分材料纤维初始发育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朱四元;陆地棉无蜜腺性状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及生理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善伟;密度调控对棉花光合生产、养分吸收及其棉田小气候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2 黄殿成;我国棉花杂交种产业化现状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邓茳明;棉花对高温逆境耐性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冯方剑;棉花不同时期抗旱机制的研究及抗旱相关性状遗传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5 唐钱虎;不同叶型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6 王香河;棉花留叶枝对产量的超补偿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7 范玉朋;Mono基因向棉花基因组的导入及其对棉花发育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王笑言;不同棉花品种资源光合特性及类别的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9 代培红;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及其鉴定[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晓辉;杂交棉的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46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46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