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鉴定
本文关键词:中华蜜蜂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鉴定 出处:《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 有机磷检测 中华蜜蜂乙酰胆碱酯酶 巴斯德毕赤酵母 克隆表达
【摘要】:有机磷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 E)可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蜜蜂对农药的敏感性很高,中华蜜蜂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尚未被克隆并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以中华蜜蜂头部组织总RNA为模板,经RACE方法获得了ACh E基因c DNA全序列,全长约1.8 kb。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PIC3.5K-ACh E,将目的基因表达盒整合入毕赤酵母GS115的基因组中获得重组菌株,0.5%甲醇诱导重组菌株表达ACh E蛋白,经SDS-PAGE、酶活性分析表明,中华蜜蜂ACh E基因首次克隆成功并首次在毕赤酵母中获得成功表达,筛选出一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纯化的重组乙酰胆碱酯酶其活性为10 568 U/mg,可以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Abstract]:Organophosphorus cont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hidden danger of food safety.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is Acetyl cholinesterase. ACh E)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Honeybee is a unique honeybee species in China, which is highly sensitive to pesticides. The acetylcholinesterase gene from Chinese honeybee has not been cloned and applied to food safety monitoring. The total RNA of the head tissue of honeybee bee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he whole sequence of c DNA of ACh E gene was obtained by RACE method. The total length of c DNA was about 1.8 kb.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p PIC3.5K-ACh E was constructed. The target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 of Pichia pastoris GS115. The recombinant strain was induced by 0.5% methanol to express ACh E protein by SDS-PAGE. Enzyme ac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ACh E gene was cloned successfully and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Pichia pastoris for the first time. A strain with high enzyme activity was screened out. The purified recombinant acetylcholinesterase has an activity of 10 568 U / mg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河南天茂生物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USRP51401A)
【分类号】:Q78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ACh E的文献与专利的报道。当前虽已开展了多种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营养等方生物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10-13],但其在农药面的要求的不断提高。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并不是最优的,有必要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翠侠;张林雅;李红亮;商晗武;;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家族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2 王瀛寰;张艳峰;张旭;李建中;王会利;;五种农药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比较[J];农药学学报;2012年04期
3 王献忠;;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及其展望[J];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4 孔常兴;;蜜蜂及其作用[J];西藏科技;2010年08期
5 黄华飞;;控制农药残留 加强食品安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年06期
6 吕建华;安红周;郭天松;;农药残留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食品科技;2006年11期
7 张莹,黄建,高希武;两种蜜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药剂敏感度比较[J];农药学学报;2005年03期
8 伍小红,李建科,惠伟;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6期
9 高桂枝,王圣巍,王俏,吕俊芳;残留农药污染危害及其防治[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吴兰团,陈国代;果蔬残余农药对人体危害刍议[J];南平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雪;陈占宽;白仲虎;杨艳坤;陈继峰;;中华蜜蜂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鉴定[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年12期
2 韩文素;何杏;高景林;刘俊峰;赵冬香;;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中华蜜蜂CarE和GSTs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11期
3 靳建超;李俊春;刘梅;赵冰;陈恩泽;;山东省农药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年04期
4 薛丽;陈少华;钟国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6年14期
5 张燕新;张学文;杨娟;赵洪木;杨爽;王艳辉;;油茶花蜜期不同饲喂条件对蜜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06期
6 王园园;李云河;彭于发;;转Bt基因植物对蜜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年05期
7 李宏德;;田间麦蚜和实验室麦蚜抗药性毒力测定和生化测定的研究[J];甘肃农业;2016年02期
8 戴欣;常静;李济彤;杨淞霖;李建中;王会利;;5种酚类物质对中国白羽鹌鹑和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J];生态毒理学报;2015年06期
9 廖娟;臧英;周志艳;罗锡文;;作物航空喷施作业质量评价及参数优选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10 王宇豪;赵冬香;王玉洁;刘俊峰;高景林;刘桂琼;;中华蜜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J];中国蜂业;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亮;张林雅;庄树林;倪翠侠;韩宝瑜;商晗武;;中华蜜蜂普通气味结合蛋白ASP2的气味结合功能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2 邓培渊;乔惠丽;李丹丹;鲁云风;李生才;阚云超;;家蚕化学感受蛋白BmCSP4表达谱及结合特性分析[J];昆虫学报;2011年08期
3 李红亮;张林雅;朱丽云;倪翠侠;商晗武;;荧光光谱法研究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与特异配基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4 柳晓磊;翁群芳;胡美英;李亚楠;易欣;;昆虫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进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赵帅;袁善奎;才冰;姜辉;王晓军;林荣华;瞿唯钢;张招荣;;300个农药制剂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J];农药;2011年04期
6 李红亮;张林雅;倪翠侠;商晗武;;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AcerCSP3的配基结合功能分析[J];昆虫学报;2011年03期
7 李红亮;倪翠侠;姚瑞;高其康;商晗武;;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cer-CSP1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J];昆虫学报;2010年09期
8 卜元卿;单正军;周军英;林小丽;;农药对蜜蜂生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回顾[J];农药;2009年06期
9 杨艳霞;金绍强;李少南;魏方林;朱国念;;五种杀虫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及风险评价[J];农药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红亮;楼兵干;程家安;高其康;;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DNA克隆、定位及其表达[J];科学通报;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耀东;董炳义;杜芝兰;张宗炳;;中华蜜蜂囊幼病病毒的电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83年03期
2 杨冠煌;钱锐;;中华蜜蜂起源的探讨[J];中国养蜂;1992年03期
3 蔡凤坤;郑海婷;李卓;刘凤霞;巩振财;;对长白山中华蜜蜂开发与保护措施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07期
4 蔚培龙;;神农架,中华蜜蜂的乐园[J];自然与科技;2013年03期
5 朱翔杰;周冰峰;徐新建;郑秀娟;王青;于瀛龙;巨骞;;福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数值分析[J];昆虫学报;2011年05期
6 孟飞;胥保华;郭兴启;;中华蜜蜂重要生物学特性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2年05期
7 中蜂资源调查协作组;杨冠煌;;中华蜜蜂资源调查[J];中国养蜂;1984年03期
8 葛凤晨;陈东海;;长白山中华蜜蜂兴衰史研究(一)[J];中国养蜂;1993年01期
9 杨冠煌;;数量下降迅速的物种 中华蜜蜂[J];科学世界;2007年06期
10 唐郑亮;周一渤;;中华蜜蜂的衰亡[J];新知客;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凤鹤;;北京中华蜜蜂保护利用之我见[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蜜蜂保护、蜜源与授粉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经翩翩;郑秀娟;周姝婧;徐新建;周冰峰;;中华蜜蜂的分布现状[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7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武夷山中华蜜蜂种群形态遗传分析[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周冰峰;朱翔杰;;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A];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协作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岛屿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化研究[A];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协作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颜志立;罗岳雄;张学锋;刘丽;;湖北神农架中华蜜蜂考察笔记[A];海峡两岸第四届蜜蜂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媛;周冰峰;朱翔杰;汉学庆;吴显达;;福州中华蜜蜂形态遗传分析[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舟;肖铁光;;中华蜜蜂良种培育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9 巩志宏;胥保华;郭兴启;;中华蜜蜂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和B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于菲菲;胥保华;郭兴启;;中华蜜蜂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孙君;桓仁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N];本溪日报;2011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莫彤;中华蜜蜂迅速消亡之谜破解[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白继开;中华蜜蜂遭遇生存危机[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4 杨国栋;保护中华蜜蜂就是保护生态平衡[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刘艳涛;中华蜜蜂产业急待保护开发[N];农民日报;2012年
6 杨瑛 冯栋 记者 班姣;黄龙县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称号[N];延安日报;2013年
7 记者 沈洪;中华蜜蜂繁衍保护搭上标准快车[N];中国质量报;2010年
8 记者 王朝霞 实习生 马水娟;我省蜂产业酿造“甜蜜的事业”[N];甘肃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锋;中华蜜蜂铁代谢相关蛋白及蛋氨酸甲基亚砜还原酶B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徐新建;海南岛及其邻近大陆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李志勇;中华蜜蜂卵黄原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朱翔杰;福建及邻近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5 余林生;皖南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6 孙汝江;中华蜜蜂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媛英;中华蜜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莹;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乙酰胆碱酯酶生物化学性质比较[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李江红;中华蜜蜂(Apis cerana)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及主要毒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兆英;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脑部胚后发育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受体的表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三省;杀虫剂对中华蜜蜂解毒酶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孟娇;中华蜜蜂Malvolio基因在内勤蜂和采集蜂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徐新建;陕甘宁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宾先丽;重庆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形态和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宋昌云;中华蜜蜂抗寒性及其对南瓜授粉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薛菲;中华蜜蜂抗螨相关基因筛选及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李志勇;长白山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分化与线粒体DNA分子特征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舟;中华蜜蜂良种培育及其主要天敌调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黄思思;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10 董晓;中华蜜蜂蜂王交配频率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9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8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