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双价抗虫基因大白菜新种质的获得及其抗虫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转双价抗虫基因大白菜新种质的获得及其抗虫性分析 出处:《西北植物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白菜 花粉介导 BmkIT基因 Chitinase基因 双价抗虫基因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方法,将双价抗虫基因BmkIT-Chitinase导入早熟型大白菜自交系20-19-3,最终获得了5个转基因大白菜优良自交系纯合株系Z1-5、Z2-7、Z9-6、Z11-6和Z20-13;以转基因大白菜株系和非转基因对照植株为材料,对BmkIT-Chitinase基因在大白菜中的遗传规律、基因表达及抗虫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1)转化株后代多代(T_1~T_4)PCR、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跟踪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受体植株,且能够稳定遗传;用该转基因方法对大白菜进行基因转化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分析显示,外源基因多数以多拷贝形式整合于核基因组,少部分外源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2)Elisa分析结果证明,所导入的外源基因可高效表达,T4代株系新鲜叶片中表达产物量最高达到0.069μg·g~(-1)左右。(3)转基因株系田间抗虫性统计分析表明,转化株系与对照在抗虫性方面有显著差异,其对小菜蛾及菜青虫抗性普遍提高2~3级。研究认为,转BmkIT-Chitinase基因大白菜中BmkIT-Chitinase基因的表达可有效提高大白菜的抗虫性。
[Abstract]:The bivalent insect-resistant gene BmkIT-Chitinase was introduced into early maturing Chinese cabbage inbred line 20-19-3 by ultrasonic assisted pollen mediated method. Finally, five excellent inbred lines of transgenic Chinese cabbage Z1-5Z2-7Z9-6Z11-6 and Z20-13were obtained. The inheritance of BmkIT-Chitinase gene in Chinese cabbage was studied by using transgenic Chinese cabbage lines and non-transgenic control plants as materials. Gene expression and insecticidal resistance were further analyzed. Southern blotting and other molecular tracking tests showed that the target gene had been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the recipient plants and could be inherited stably. The analysis of transgenic plants obtained from transgenic Chinese cabbage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foreign gene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nuclear genome in the form of multiple copies. A small number of foreign genes were integrated by single copy. The results of Elis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mported foreign genes could be expressed efficiently. The highest amount of expression products in fresh leaves of T4 generation was about 0.069 渭 g 路g ~ (-1) ~ (-1).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secticidal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lines in the field showed that the transgenic lines were resistant to insect pests in the field. The resistance of transformed lines to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cauliflower caterpillar increased by 2 ~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ransformed lines to diamondback moth and cabbage caterpill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strain. The expression of BmkIT-Chitinase gene in transgenic Chinese cabbage with BmkIT-Chitinase ge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secticidal resistance of Chinese cabbage.
【作者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基金】:科技援疆项目(2014072008)
【分类号】:S436.341
【正文快照】: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起源于中国,又称结球白菜、白菜等,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栽培食用蔬菜之一。由于其富含维生素、糖、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深受广大消费者喜食。但在大白菜的栽培过程中,虫害一直是影响其高产、稳产及品质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菜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红;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2 程继鸿,王鸣,何玉科;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张锋,陈志杰,张淑莲,赵惠燕,李军;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2期
4 陈红梅;李昆志;陈丽梅;;植物来源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年11期
5 于亚军;夏新莉;尹伟伦;;果树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8年07期
6 李晶;梁爱华;吴家和;;抗虫基因及其在转基因棉花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7 李强;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1995年10期
8 李付广,李秀兰,刘传亮,刘方,周勇,李凤莲,祝水金;双价抗虫基因转化培养优良棉花品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9 俞志华;抗虫基因的抗虫原理及其应用现状和展望[J];生物学通报;2000年07期
10 任士福;李保会;;毛白杨家族新秀——双抗虫基因741杨[J];河北林业;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启军;吕川根;夏士健;宗寿余;漆庆明;虞德容;孙永华;;转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的获得[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丽华;许红霞;李春花;胡育昌;;利用硫酸卡那霉素田间检测转Bt基因棉研究初报[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罗晓丽;吴家和;张安红;肖娟丽;石跃进;田颖川;;转双抗虫基因棉花变异系的杂种优势[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雷建军;;抗虫基因工程及其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福永;谢龙旭;田颖川;徐培林;;抗草甘膦基因aroAM12及抗虫基因Bts1m的转基因棉株[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于洋;卫志明;;根癌农杆菌法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冯娜;罗淑萍;郭三堆;;融合基因Cry1A/Vip3A的分子设计及构建[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韦朝领;高香凤;江昌俊;;基于基因表达谱技术发掘茶树抗虫基因的研究[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秦新民;叶云;于兰;;甘蔗抗虫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A];广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3年
10 刘裕强;苏昌潮;江玲;何俊;吴寒;翟虎渠;万建民;;水稻抗褐飞虱品种的地理分布、籼粳分化及新的抗虫基因的发掘[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武大在国际上首次破解“抗虫基因”[N];湖北科技报;2009年
2 张全友 杨雪;武汉大学水稻抗虫基因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食品报;2010年
3 吴刚;郑教授和她的抗虫741杨[N];农民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彭东;织就“唐装”御棉虫[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高燕;转Bt基因抗虫棉为什么能抗虫[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6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建卫邋博士;中国种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N];农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勇;单一转基因作物易增强害虫抗药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本报记者 穆朝辉 通讯员 王建永;永不飞絮的抗虫杨在河北问世[N];农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利艳;双价抗虫基因杨的获得、抗虫鉴定及安全性评价[D];山西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善君;转双价抗虫基因棉花的获得、检测和基因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2 霍雨猛 ;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鉴定及遗传规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3 彭海英;农杆菌介导的无选择标记转双价抗虫基因灿稻的获得[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王永芳;杨树抗虫基因转化及抗虫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程小兵;抗虫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霍雪梅;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及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巍娜;山杨转双价抗虫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杨俊杰;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虫基因Pta-CrylAc番茄的遗传转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9 翟红利;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籼稻及其后代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10 崔林开;转Bt抗虫基因植物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0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9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