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mGPX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本文选题:林木育种学 切入点:马尾松 出处:《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克隆获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mGPX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在不同抗虫材料表达模式分析。在前期马尾松转录组测序获得该基因片段基础上,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基因全长,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抗虫材料中的表达模式。克隆获得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PmGPX。该基因包含741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GPX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等电点PI 8.29,蛋白分子量27.08 kDa,与针叶植物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的同源性较高,为91%。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同源性较差,大部分在64%~80%,而在GPX家族典型保守结构域的同源性较高,为82%~100%。qRT-PCR技术分析表明:PmGPX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针叶中表达量最高,嫩叶的表达量是根的33.45倍,在根、花和球果中的表达量较低,不同材料日表达模式相似,总体上随时间出现"升—降—升"模式。该基因在抗虫材料中启动较早,且表达量高于对照。推测该基因参与了马尾松抗虫防御体系。
[Abstract]:The Pinus massoniana PmGPX gene of Pinus massoniana was cloned and analyzed by bioinformatic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insect-resistant materials. The full length of the gene was obtained by rapid amplification of the cDNA terminal and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the gene in different insect-resistant materials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The full-length sequence of the gene was cloned and obtained. The gene is named PmGPX. the gene contains 741bp open reading frame and encodes 246 amino acids. Sequenc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ene has a typical conserved domain of GPX family. Pi 8.29, protein molecular weight 27.08 kDa. the homology with coniferous Picea sitchensis is 91.The homology with monocotyledonous and dicotyledonous plants is poor,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position of 80th, but the homology is higher in the typical conserved domain of GPX family. The results of 82%~100%.qRT-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PmGPX was expressed in all tissues, the highest in needles, 33.45 times in young leaves, lower in roots, flowers and cones, and similar in daily express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As a whole, the "up-down-ascending" pattern appeared over time, and the gene started earlier in the insect-resistant materials, and its expression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gene was involved in the anti-insect defense system of Pinus massoniana (Pinus massoniana).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60219) 广西“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A01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GXNSFBA118104)
【分类号】:S791.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全;陈友荣;;马尾松丰产林生长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J];林业勘察设计;2001年01期
2 邓伦秀;李茂;;马尾松人工林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李鸿儒;;马尾松人工林的培育关键技术初探[J];现代园艺;2013年02期
4 庄尔奇;刘强;高方彬;洪信谱;;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5 黄家荣,,杨世逸,温佐吾;马尾松人工林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6 庄尔奇,刘强,高方彬,洪信谱;湖北省马尾松产区区划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7 庄尔奇,凌远云,叶要妹;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型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王鹏程,庄尔奇,丁贵杰,周政贤;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结构模型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李午平;我省马尾松树种研究成绩辉煌[J];湖南林业;1998年06期
10 张顺恒,肖祥希,吴吉富,谭芳林,罗有盛;马尾松幼林施肥后营养动态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志春;泰国峰;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制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及其改良的若干问题[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2 刘强;;杉木、马尾松和米槠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谌红辉;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马尾松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温佐吾;;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协作组;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6 张义昌;刘凡弟;;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7 张明慧;;马尾松改良1.5代种子园营建技术与现状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省林科院研究员 唐效蓉;抚育间伐马尾松 促长提质又增效[N];湖南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爱仙;马尾松人工林健康评价及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谌红辉;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季孔庶;马尾松扦插繁殖与矿质营养的生理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1996年
4 杨青;马尾松感知异质低磷胁迫的根构型和磷效率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杨章旗;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周志春;马尾松优质纸材选择及其生态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8 谢善高;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刘青华;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王霞;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初期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金珠;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2 简才源;马尾松幼苗水肥需求规律与定量调控方案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唐静;保留母树数对马尾松天然更新及群落结构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4 陈婷敬;6个马尾松优良种源的生长及养分吸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姚世雄;基于组件GIS的马尾松收获预估专家系统构建[D];贵州大学;2015年
6 陈广财;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危骏;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湿地松和马尾松树干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8 曾[?冰;马尾松优良种源N、K利用效率及营养元素吸收变化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9 马婷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通量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廖树寿;杉木及马尾松人工林分自然稀疏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5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6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