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源纹带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基因与agr管家基因的检测
本文选题:纹带棒状杆菌 + 分离鉴定 ; 参考:《中国兽医科学》2017年10期
【摘要】:首次于牛鼻拭子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经16S rRNA鉴定该菌为纹带棒状杆菌。动物回归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一定的条件致病性。药敏试验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四环素耐药基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均呈显性表达。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纹带棒状杆菌存在毒力相关基因——agr管家基因(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Abstract]:A dominant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bovine nasal swab for the first time and was identified as Corynebacterium striata by 16s rRNA. The results of animal regression test and mouse pathogenic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strain had certain conditional pathogenicity.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drug resistance gene test showed that both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 and macrolide resistance gene were dominant expression. PC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lence related gene of Corynebacterium striata was agr housekeeping gene (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K19B005) 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2015-24)
【分类号】:S85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惠英;;短小棒状杆菌增强小鼠对鼠肝炎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J];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1983年01期
2 童望宇,张克旭,贾士儒;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与北京棒状杆菌细胞融合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3期
3 魏涛;王莉冰;品慧贤;;我国与英国短小棒状杆菌苗的质量比较[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3年01期
4 邓玉平;;连续63天测定短小棒状杆菌对癌症病人细胞免疫的效应[J];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1982年03期
5 孟广震;郝凤兮;钱世钧;;氮和碳对北京棒状杆菌谷酰胺合成酶的调节作用[J];微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6 叶淑芳,权力敏,栾清欣,李莉,苏维奇;马棒状杆菌(L型)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年04期
7 王修垣;俞南雄;刘秀芳;田新玉;崔文华;;由原油及其制品生产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 Ⅱ.黄橙色棒状杆菌由原油产生的胞外多糖[J];微生物学报;1982年01期
8 陈实;;动物严重烧伤后静脉注射短小棒状杆菌菌苗以提高存活率[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2年02期
9 洪益国;郑幼霞;杨颐康;;电镜观察棒状杆菌菌体及其原生质体[J];微生物学报;1990年06期
10 ;产胶棒状杆菌S_(114)石油发酵粘多糖的研究 Ⅰ.菌种的鉴定[J];微生物学报;197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全溪;李国平;陈家祥;;波尔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袁梦龙;唐然;陈明;林敏;张维;;一株棒状杆菌的分离和鉴定[A];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建飞;金先庆;丁雄辉;赵利华;;新耐药基因HA117的克隆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和纯化[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徐志勇;深圳发现两个新型耐药基因[N];广东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齐芳;人体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13年
3 陈英云 乔蕤琳;我省专家首次确立控制耐药基因表达研究思路[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4 记者 陈枫;超级细菌蔓延?实为“耐药基因”![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德喜;恶唑烷酮类耐药基因cfr和optrA在猪源MRSA和CoNS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熊文广;抗生素耐药基因在动物肠道中的排布和在微环境中的消减规律[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鲁玉侠;食源微生物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抑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瞿婷婷;多重耐药肠球菌耐药基因筛选及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敏;附属基因调节系统(agr)-Ⅰ型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调节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宏;短小棒状杆菌有效成分的免疫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影;鸡源与人源大肠杆菌主要耐药基因检测及其传递规律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李颖颖;鸡源大肠杆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检测及传播机制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庄林林;三重LAMP检测禽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5 马光强;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6 赵丽青;广东某猪场VA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的流行特点[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杨青;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8 杨丹;四川甘孜州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汪莹;合肥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及相关耐药基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10 岳山;黑龙江部分地区肉牛大肠杆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105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0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