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不同基因型早籼稻对施氮量的响应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7 20:54
【摘要】:为探讨施氮量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早籼稻的产量形成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4年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基地进行试验,在4个施氮水平(N0、N75、N150、 N225)下研究了3个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株两优819、株两优20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性状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程度及差异,干物质动态及分配,冠层光谱指标及光合速率指标等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及其差异,以及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等的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三个品种之间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等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株两优819的产量耐高氮能力最强,高氮水平下的高产量与其较多的有效分蘖有密切关系。分蘖期、成熟期株两优819的分蘖在各个氮水平下均较其他两个品种多,株高大小依次为株两优2008株两优819中嘉早17,株两优819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各施氮水平下均为最高。三个品种的产量构成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中嘉早17:有效穗千粒重实粒数;株两优819和株两优2008: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有效穗是三个品种获得高产的共同有效途径。(2)株两优819齐穗期的地上部总干物质重在施氮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株两优819、株两优2008乳熟期的地上部总干物质重在施氮条件下显著高于中嘉早17;株两优819、株两优2008成熟期的地上部总干物质重在N0、N75、N150水平下均显著高于中嘉早17。齐穗期-乳熟期,株两优2008的群体生长率在施氮条件下最高,乳熟期-成熟期阶段,株两优819的群体生长率在NO、N75水平下最高,中嘉早17在N225水平下最高。(3)齐穗期及灌浆期株两优2008的SPAD值最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对氮素响应较弱,叶片叶色较浅;乳熟期三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叶色相近;蜡熟期中嘉早17在施氮条件下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衰减较其他两个品种缓慢。N150、N225水平下株两优819、株两优2008的单位面积叶片含氮物质总量显著高于中嘉早17。齐穗期各施氮水平下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依次为株两优2008株两优819中嘉早17。乳熟期,株两优2008的单位面积叶片含氮物质总量在各施氮水平下均为最高,中嘉早17的单位面积叶片含氮物质总量在施氮条件下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蜡熟期,中嘉早17的单位面积叶片含氮物质总量在施氮条件下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4)株两优819齐穗期、成熟期的地上部氮积累总量在各施氮水平下均为最高。N225水平下中嘉早17对氮素的吸收能力优于株两优2008。中嘉早17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在施氮条件下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株两优2008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在施氮条件下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株两优819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施氮条件下均小于其他两个品种;中嘉早17的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条件下均低于其他两个品种。(5)根据养分效率分类将株两优2008归为高效率不耐肥型,其在高养分条件下产量较低,而在较低养分条件下产量却较高,能够适应较低的土壤养分环境,并且有较好的产量表现;将株两优819归为高效率耐肥型,其在低养分和高养分条件下产量均较高,对土壤养分供应适应性较广,土壤肥力偏高或偏低都能有较高的产量,是植物营养性状改良的理想目标;将中嘉早17归为低效率型,其在低氮、高氮条件下的产量均较低,增加养分供应条件下对该类型水稻品种的大幅增产效果不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叶荣榕;李程勋;朱海林;赵宏;李忠;张志兴;林文雄;;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2年07期

2 龙继锐;马国辉;宋春芳;周静;;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中籼稻氮吸收利用率差异比较与评价[J];杂交水稻;2010年S1期

3 程建峰;蒋海燕;刘宜柏;戴廷波;曹卫星;;氮高效水稻基因型鉴定与筛选方法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02期

4 王丹英;徐春梅;袁江;赵锋;廖西元;章秀福;;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对氮肥用量的响应[J];作物学报;2010年02期

5 龙继锐;马国辉;宋春芳;万宜珍;周静;沈洪昌;;不同肥料节氮栽培对超级杂交中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1期

6 于立芝;李东坡;俞守能;邹积华;马涛;武志杰;;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年12期

7 李方敏,樊小林,陈文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4期

8 谢秋发,刘经荣,石庆华,李木英;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5期

9 朴钟泽,韩龙植,高熙宗;水稻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J];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03期

10 江立庚,戴廷波,韦善清,甘秀芹,徐建云,曹卫星;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全宝;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7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17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