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杂色鲍HSP90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5 22:04
【摘要】:为探索启动子在热休克蛋白90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在课题组已有杂色鲍HSP90基因cDNA的基础上,通过Genome walking、Tail-PCR和常规PCR等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的5′调控区序列。在翻译起始位点(ATG)和第一外显子(长度94 bp)之间有一个809bp的内含子,第一外显子之前的5′调控区共2800 bp,从预测的转录起始位点(A)起,共2811 bp。在转录起始位点(A)上游 30 bp处存在TATA box。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ATF、TBP、Sp1、Oct-1、C/EBPalpha、NF-1、NF-κappa B、GATA-1、Sox-2等。CpG岛预测软件分析其含1个CpG岛,长度为131 bp。实验构建了8个启动子缺失片段的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293T细胞并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确定杂色鲍HSP90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位于 98~83 bp。在 624~ 539 bp,Oct-1、C/EBPalpha、NF-1这3个转录因子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romoter in the regula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 expression, the 5 'regulatory region of HSP90 gene was cloned by Genome walking,Tail-PCR and conventional PCR on the basis of cDNA of HSP90 gene. There is an intron of 809b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site (ATG) and the first exon (94 bp in length), and the 5 '-regulatory region preceding the first exon 2800 bp, from the predicted transcriptional initiation site (A) to a total of 2811 bp.. TATA box. exists at 30 bp upstream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site (A) Potential transcriptional factor binding sites include ATF,TBP,Sp1,Oct-1,C/EBPalpha,NF-1,NF- 魏 appa, GATA-1, Sox-2 and so on. The CpG island prediction software analysis contains one CpG island and its length is 131 bp.. Eight fluorescent luciferase expression vectors with missing promoter fragments were constructed. By transient transfection of 293T cells and detection of the activity of double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the core promoter region of HSP90 gene of abalone was determined to be located in the bp.. These three transcription factors all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inhibition of T624 ~ 539 bp,Oct-1,C/EBPalpha,NF-1.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52) 集美大学创新团队基金(2010A001)~~
【分类号】:Q78;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才焕;游伟伟;;杂色鲍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游伟伟;林焕阳;骆轩;王德祥;林壮炳;柯才焕;;温度对杂色鲍不同群体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影响[J];台湾海峡;2011年04期

3 ;杂色鲍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1975年01期

4 游伟伟,柯才焕,蔡明夷,王志勇,王艺磊;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陈巧;洪燕飞;廖金花;庄总来;陈清西;;杂色鲍碱性磷酸酶在醇、醛和酮溶液中的失活作用[J];台湾海峡;2005年04期

6 刘贤德;闫玉华;王志勇;蔡明夷;柯才焕;;杂色鲍对高温和低盐耐受力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冼健安;苗玉涛;潘训彬;王安利;;重金属对杂色鲍离体血细胞活性的影响[J];四川动物;2013年03期

8 小岛博;今岛实;傅怡芳;;对日本杂色鲍贝壳穿孔的多毛类一才女虫属的研究[J];国外水产;1984年01期

9 许国;南澳在初夏育出杂色鲍幼苗[J];海洋信息;1997年04期

10 李进寿;卢斌;王波;柯才焕;;氯霉素暴露对杂色鲍免疫活性的影响[J];台湾海峡;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伟伟;柯才焕;;杂色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游伟伟;王波;骆轩;柯才焕;;“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能力比较[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李进寿;柯才焕;;氯霉素暴露对杂色鲍免疫活性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邱丽华;张汉华;吴进锋;余勉余;;杂色鲍稚鲍的酒精麻醉剥离试验[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黄贻涛;张子平;王国栋;邹志华;王淑红;王艺磊;;杂色鲍热休克因子结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表达[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太武;李晔;苏秀榕;陈财利;方超;;杂色鲍抗菌肽的分离提取及基因克隆[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波;游伟伟;王项愿;柯才焕;;不同饵料对杂色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王国栋;张子平;王宝珍;张丽莉;王淑红;邹志华;王艺磊;;杂色鲍皮肤桥蛋白克隆及其病原感染后的响应表达[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徐建波;王国栋;张龙辉;王艺磊;;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韩焘;姜敬哲;王江勇;;杂色鲍血淋巴双向电泳与质谱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袁园;厦大培育出杂色鲍获国家新品种证书[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供稿;日本加强对中国香港产杂色鲍 及其加工品的监控检查[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3 钟水;冷水性病毒危害杂色鲍[N];中国渔业报;2013年

4 常生林;深圳力推鲍病害防治最新成果[N];中国海洋报;2002年

5 实习记者 胡俊丽;工厂化健康养殖领先国际[N];中国海洋报;2001年

6 ;《关于批准对东山鲍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周秋洋;中山大学科技成果造福一方[N];广东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朝霞;杂色鲍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任洪林;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响应细菌攻毒血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胡海岩;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三种髓系血液细胞系转录组研究及杂色鲍微卫星富集文库构建和多态性验证[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维;维甲酸X受体在杂色鲍性畸变中的作用[D];集美大学;2013年

2 王宝珍;杂色鲍若干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D];集美大学;2009年

3 徐丹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异物代谢酶对苯并[a]芘暴露和细菌感染的应答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赵旺;杂色鲍育苗生态系统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变化规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许新;杂色鲍微卫星DNA标记筛选和广东沿海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6 葛辉;杂色鲍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分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集美大学;2011年

7 任鹏;杂色鲍和大黄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D];集美大学;2008年

8 张克烽;杂色鲍sod、cat和mpeg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集美大学;2007年

9 李娜;IGFBP7在鲍幼虫附着变态和成体免疫过程的作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1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81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