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ms1轮回群体应用于转EPSPS基因大豆育种改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13:40
【摘要】: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抗草甘膦性株所占比例为70.54%。利用大豆ms1基因构建了一个含EPSPS基因的转基因大豆轮回群体,该群体性状分离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合转基因大豆育种材料筛选。
[Abstract]:Aiming at the narrow genetic basis of glyphosate resistant soybean transgenic with EPSPS gene, the genetic basis of glyphosate resistant soybean was broadened by ms1 cycle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s resistant to glyphosate C0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s1 basic population with abundant genetic basis and the existing lin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resistant to glyphosate, Ji K32, Ji K331, Ji K69 and Ji K964, and the C _ 1 population was improved to form a C1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C _ 0 C _ 1 population, such as quality, yield and so 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of C1 population protein were 35.66 and 48.02, the changes of fat were 16.34 and 22.922, the changes of plant height were 46.00 and 158.00 cm; branches were 0 ~ 8, the weight of 100 seeds were 10.30 and 25.30 g. The percentage of sterile plants and glyphosate resistant plants was 19.20 and 70.54 in 1.60,59.60 g.C1 population, respectively. A transgenic soybean recurrent population containing EPSPS gene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soybean ms1 gene. This popul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segregation and rich genetic diversity, which was suitable for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breeding materials.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国家大豆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6ZX08004-001;2014ZX0800402B)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04-PS06)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秉华,王山荭,杨丽,夏兰芹;矮败小麦群体改良取得显著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2 卜俊周;谢俊良;彭海成;岳海旺;李建兵;;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3 朱斗北;试谈玉米群体改良[J];山东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4 李竞雄;玉米群体改良[J];安徽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5 李毓椿;梁秀娟;;玉米群体改良和综合利用(二)[J];广西农业科学;1981年11期

6 张凤鑫,蒋新河,梅选明;棉花综合育种的群体改良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7 蒙启林;;国外玉米改良群体的引进与利用[J];作物杂志;1990年01期

8 张祖新;玉米群体改良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赵银荣,郭平仲,赵冬生;小麦群体改良数据管理系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孟凡华;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方法与技术[J];作物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明鹤;;世界林木群体改良原则和我国教材改革[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2 谢志涛;景希强;;黄旅群体的建立和利用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魏永平;世界首创矮败小麦及群体改良方法和技术体系[N];科技日报;2002年

2 记者 黄春英;我省奶牛群体改良全国领先[N];黑龙江日报;2011年

3 黄春英;我省奶牛群体改良三年连增效[N];黑龙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德贵;六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适应性改良进展及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雷;2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群体在黄淮海地区育种价值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潘天遵;玉米群体改良杂交组合宜机收性评价及其指标的筛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3 白石;S1家密植鉴定选择改良群体的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李家富;玉米黄金群体不同轮次改良效果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王军军;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先玉335和吉单27育种潜力的评估[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史晓红;小麦异交群体连续歧化选择的遗传效应[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燕斌;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邹超英;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建辉;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江舟;9个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5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85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