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环境变化与基因型多样性对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优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7
【摘要】:性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Weisman认为,有性生殖通过增加后代基因型多样性从而增强自然选择效率;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具有长期的性优势,那么不同的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强度的不同对有性生殖的优势又有何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单个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e)有性与无性后代种群在三种不同的胁迫因子的不同胁迫浓度下的存活率,研究结果显示,在环境无变化时,无性种群比有性种群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在环境变化时,有性种群均比无性种群具有更高的生存率。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度胁迫强度时有性种群生存优势在最显著;通过比较五个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有性种群与无性种群在三种不同的胁迫因子的不同胁迫浓度下的存活率,研究结果显示,在环境无变化时,无性比有性种群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在环境变化时,有性均比无性种群具有更高的存活率,有性种群生存率随基因型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性在环境变化时具有短期的个体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度环境变化时最显著;性具有优势的原因之一是性增加了基因型多样性。
[Abstract]:Sexual evolut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According to Weisman, sexual reproduction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natural selection by increasing the genotype diversity of offspring. Scientist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groups that have sexual reproduction have long-term sexual advantages, so what i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advantages of sexual re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survival rates of (Tetrahymena thermophile) sexual and asexual progeny populations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stress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environment was not changed, the survival rates of the sexual and asexual progenies of Tetretrahymena thermophilus were compared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stress factors. The survival rate of asexual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exual population. When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survival rate of sexual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sexual popul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advantage of sex populations with moderate stress intensity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By comparing the survival rates of five different genotypic diversity sexual populations and asexual populations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stress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asexual popul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sexual populations when the environment was not chang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asexual popul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sexual population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stress factors. When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survival rate of sexual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sexual population,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sexual popul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enotype diversity. This indicates that sex has a short-term individual advantage i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is advantage is most significant in moderat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one of the reasons for sexual superiority is that sex increases genotype diversity.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3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歆;环境变化的城市视角:科学、暴露、政策和技术(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4年03期

2 肖辉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2004年03期

3 孙建中,盛学斌,刘云霞;坝上地区一万年来的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0年03期

4 周广胜;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5 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6 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5年01期

7 韩笑飞;;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吴绍洪;戴尔阜;潘韬;;“综合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9 Martin F.Price,张雁;全球环境变化的演变问题和研究计划[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3年02期

10 叶谦;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广友;罗新正;万忠娟;;人类力——现代环境变化的第一驱动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程根伟;张文敬;;关于环境变化认识的科学思辨[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韩家懋;王国安;;植物演进与全球环境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杨丽原;沈吉;朱育新;;近四十年来南四湖沉积底泥反映的湖区环境变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阎德飞;孙柏年;;甘肃侏罗纪Solenites of.murrayana气孔特征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李平日;崔海亭;谭惠忠;冯炎基;刘鸿雁;穆治国;孙艳荣;宋丽莉;;广东埋藏古树反映的气候与环境变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7 谢小冬;;应该关注大的环境变化对生命的影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8 韩家懋;王国安;刘东生;;全球环境变化与C_4植物的出现[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王景悦;;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孙执中;;老同志如何保持身体健康[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雪林;从鱼的感觉感知环境变化[N];文汇报;2012年

2 广东益华百货有限公司总裁 范新培;零售业受益消费环境变化[N];北京商报;2014年

3 游雪晴;科学家携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N];科技日报;2004年

4 林琳;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计划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记者  钟燕平;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 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06年

6 华音;适应环境变化 把握战略机遇[N];经济日报;2013年

7 国际天主教发展机构主席兼荷兰慈善机构主任 勒内·格劳藤休斯 何英 编译;在环境变化中求发展[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聂大富;应对环境变化:依赖发展解决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丹 林琳 丁继武;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全先奎;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军;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男;环境变化与基因型多样性对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优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笑;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环境变化事件感知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郑海霞;大连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褚娜娜;汾渭盆地1.2Ma以来的环境变化与沙漠化过程[D];兰州大学;2007年

5 安杰;南京浦口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文东;黄河三角洲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静;企业环境变化感知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沈睿媛;利用红柳沙包落叶层阳离子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灿;近200年来安迪尔故城红柳沙包孢粉组合与环境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怀珠;RS和GIS在监测城市环境变化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6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46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b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