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褐天牛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扩增及活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6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相元;刘鹏;龚循胜;宋琼;金明霞;应钦;;江西省松褐天牛分布与研究现状[J];南方林业科学;2019年02期
2 张国庆;;松褐天牛的防治措施[J];新农业;2019年07期
3 吕松林;;诱木引诱松褐天牛试验分析[J];吉林农业;2019年12期
4 耿存娟;;一种新型触杀剂松褐天牛[J];林业与生态;2019年04期
5 安红柳;兰杰;熊红;万锋;徐宏;李传仁;;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悬铃木上天牛的控制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8年03期
6 涂业苟;梁玉勇;刘晓华;喻爱林;阙生全;熊彩云;;松褐天牛在马尾松诱木上的分布[J];中国植保导刊;2018年10期
7 王洪宽;石梅;;镇安县松褐天牛成虫活动与气候因素关系及防治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8年04期
8 程相称;谢春春;梁跃;李际臣;张倩;李娟;;基于“互联网+航空施药”模式防治松褐天牛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8年06期
9 孙凯;;松褐天牛,为何如此重要[J];林业与生态;2017年04期
10 周丹;何小龙;温小遂;;松褐天牛生活习性和卵期、孵化率测定[J];生物灾害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刘小侠;张青文;;松褐天牛微管蛋白基因α和β的克隆及表达[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祥瑞;刘小侠;张青文;周序国;;松褐天牛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序列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陆梦桃;;贵阳市松褐天牛成虫发生规律调查[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杨洪;王进军;赵志模;杨德敏;张宏;;松褐天牛与松材线虫相互适应的研究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5 王翠莲;董广平;程杰;周艺峰;聂王焰;;应用灭幼脲3号微胶囊与其他农药微胶囊混合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刘飞;林华峰;李增智;;白僵菌与引诱剂结合防治松褐天牛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徐福元;郑华英;刘云鹏;解春霞;赵振东;;马尾松种源对松褐天牛成虫取食、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8 徐福元;郑华英;刘云鹏;解春霞;赵振东;;马尾松种源对松褐天牛成虫取食、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9 石进;蒋丽雅;武红敢;朋金和;盛常顺;江顺利;;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研究[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蒋丽雅;石进;汤坚;;安徽省松材线虫病治理策略与技术[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龙琳;安徽成功繁育松褐天牛天敌虫卵[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顾芷蘅;凝冻过后松褐天牛“逞凶”[N];贵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勇 通讯员 黄向东 王敏;两种昆虫合击松褐天牛[N];湖南日报;2011年
4 郑家裕、彭栋梁;三峡库区采用生物法保护森林[N];湖北日报;2004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吴桂霞 通讯员 蒙丽;一树得病 整林被毁[N];广东科技报;2012年
6 通讯员 郑明;用服务回报选民[N];三峡日报;2006年
7 皮义全;加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N];毕节日报;2008年
8 记者 邹毅 通讯员 阳清;40万“肿腿蜂”大战“天牛”[N];衡阳日报;2010年
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技术要点(三)[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申福春;“隔山打牛”攻克“松树癌症”[N];湖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萨克 阿里(SAQIB ALI);松褐天牛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扩增及活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东振;花绒寄甲DhelOBP21嗅觉功能及其寄主松褐天牛MaltOBP19转录调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杨洪;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物学特性和交配行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张翌楠;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王四宝;白僵菌与引诱剂联合控制松褐天牛及白僵菌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展茂魁;马尾松蛀干害虫种群动态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松褐天牛天敌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7 张犀;针对松褐天牛防治对川硬皮肿腿蜂学习行为及定向培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远亮;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张彦龙;无公害技术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高尚坤;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峰;松褐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及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易时雨;松褐天牛肿腿蜂SspCSP2和SspOBP7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王海涛;松褐天牛对黑松的危害及部分防御性物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周长祥;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主定位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汪碧丽;奉化市溪口风景区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6 张犀;川硬皮肿腿蜂驯化效果检测及触角感器的初步观察[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7 潘永胜;优良杀虫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陈明华;松褐天牛人工饲料及川硬皮肿腿蜂的复壮[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郭婉琳;花绒寄甲的退化规律及复壮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10 曾城;江西吉安松材线虫病危害度评估及松褐天牛监测预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90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9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