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Pax6基因片段的克
发布时间:2020-04-19 05:16
【摘要】:粘虫Mythimna separata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除西藏和新疆外,我国各地均有粘虫灾害发生。迁飞是导致粘虫大范围爆发的主要原因。经变态发育重建的器官在昆虫迁飞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复眼和翅膀,这些器官的发生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已有研究表明,Pax6基因通过编码转录因子调控果蝇和蟾蜍的细胞增殖、分化与器官的形成。该基因是否调控粘虫胚后发育中器官的重建是值得深究的。本实验根据候选基因法则,以粘虫为研究对象,探究Pax6基因在其胚后发育中的作用,旨在为研究粘虫变态发育和迁飞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主要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粘虫Pax6基因部分片段,建立了该基因在粘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最后通过RNA干扰技术对Pax6基因进行沉默,验证了Pax6基因在胚后发育中的作用。(1)克隆获得长699bp的Pax6基因片段,编码233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棉铃虫Pax6基因同源性高达88%,其次为斜纹夜蛾85%,小菜蛾83%。(2)以EF-1α为内参基因,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粘虫不同发育时期Pax6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Pax6基因在蛹期第2天和第3天的表达量比羽化前其他时期的表达量高。羽化后第一天,表达量迅速升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3)利用RNA干扰技术,验证Pax6基因的功能。将合成的Pax6-dsRNA注射入6龄末期粘虫体内,不同时间取材,测定目的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后第1、2、3天,处理组(注射Pax6-dsRNA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注射GFP-dsRNA和注射DEPC水),说明RNA干扰有效地抑制了Pax6基因的表达。对RNA干扰后的粘虫蛹及成虫表型观察,结果发现,33%的幼虫化蛹后头壳不能正常蜕去,待羽化后口器发育畸形,不能伸缩;42%的蛹腹部未能形成坚硬的外壳,羽化后翅膀严重褶皱,并影响飞行能力。因此,推断Pax6基因可能与变态发育中多种器官的重建有关。
【图文】: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 2-1 pMD-18T 载体的结构图具体步骤为:(1)连接。连接的反应体系为:PMD 18-T Vector 1 μLddH2O 3 μLLigation solution 1 5 μLInsert DNA 1 μL将体系充分混匀后,短暂离心,放于 4℃过夜(16 个小时)。(2)转化。① 接冰,,将感受态细胞冰浴融化(不可放于室温融化)。② 将 10 μL(1)中的连接产物加到 200 μL 的感受态细胞中,轻轻混匀,并在冰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3.4
本文编号:2632967
【图文】: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 2-1 pMD-18T 载体的结构图具体步骤为:(1)连接。连接的反应体系为:PMD 18-T Vector 1 μLddH2O 3 μLLigation solution 1 5 μLInsert DNA 1 μL将体系充分混匀后,短暂离心,放于 4℃过夜(16 个小时)。(2)转化。① 接冰,,将感受态细胞冰浴融化(不可放于室温融化)。② 将 10 μL(1)中的连接产物加到 200 μL 的感受态细胞中,轻轻混匀,并在冰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琼艳;;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激素调控[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18期
2 江幸福;张蕾;程云霞;罗礼智;;我国粘虫发生危害新特点及趋势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3 江幸福;张蕾;程云霞;罗礼智;;我国粘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4期
4 王娜;魏劲松;党露;王建波;花保祯;;三种夜蛾成虫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J];昆虫学报;2012年07期
5 李莉;杨杨;薛雷;;Pax基因家族在果蝇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J];遗传;2010年02期
6 杨广;尤民生;赵伊英;刘春辉;;昆虫的RNA干扰[J];昆虫学报;2009年10期
7 杨中侠;吴青君;王少丽;文礼章;徐宝云;张杰;张友军;;利用RNAi技术沉默小菜蛾类钙粘蛋白基因[J];昆虫学报;2009年08期
8 冷雪;那杰;;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振东;韦晓新;吴永官;;RNAi技术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10 王秀;王蔚;王义权;;Pax基因功能及其选择性剪接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632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329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