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转基因成分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1:00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转基因成分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各领域。同时,LAMP的高灵敏度也使扩增产物开盖检测极易出现污染,而利用闭管检测技术能有效降低污染机率。目前,LAMP结果检测方法主要有电泳、浊度分析、荧光染料、LFD、微流控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电泳、浊度分析、HNB以及SYBR Green I指示剂。现有方法存在需开盖、材料昂贵、颜色变化均属同一色系等不足,为此本实验进行了三项独立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LAMP-ACBK检测系统:本实验引入一种新型的金属指示剂-酸性络蓝K(Acid Chrome Blue K,ACBK)建立了闭管LAMP结果可视化检测技术。首先,我们在LAMP扩增的起始体系中,分别测试了ACBK与缓冲液、dNTPs、引物、Mg2+等组分的反应,确定了含ACBK的LAMP体系其颜色变化由Mg2+决定,化学方法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随后以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CAMV35S,35S)为靶基因,建立了35S LAMP-ACBK检测体系。该体系的检测灵敏度针对转基因水稻的检测限为100拷贝,在分别含有50 ng的水稻、大豆、油菜和玉米基因组中能检测出0.1%的转基因含量。同时,利用不同转化事件及不同转基因作物为材料验证了其检测特异性,结果表明构建的35S LAMP-ACBK检测系统具有很强的检测特异性。最终,将该检测体系成功用于对实际玉米样品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检测结果既可以裸眼直接判断也可以借助紫外可见光谱分析。(2)LAMP-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以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实验所产生的绿色为基础建立了LAMP扩增和结果可视化检测技术。首先,在LAMP扩增体系中分别加入(FIP/BIP,FLP/BLP),(FIP/BIP-G4,FLP/BLP),(FIP/BIP,FLP/BLP-G4),(FIP/BIP-G4,FLP/BLP-G4)四组引物组合,在63°C(12,24,36,48,60)min,85°C 2 min扩增条件下扩增,确定了(FIP/BIP,FLP/BLP-G4)为LAMP扩增引物。随后以含35S的转基因材料模板,建立了35S LAMP-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且该系统针对转基因水稻的检测限为32 ng/μL。同时,利用不同转化事件及不同作物的转基因材料验证了其检测特异性,结果表明构建的35S LAMP-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具有很强的检测特异性。(3)LAMP-试纸条检测系统: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试纸条的35S或TNOS的LAMP扩增结果检测方法,该方法在LAMP扩增结束后2-3 min内即可用肉眼判读结果。首先对修饰后的LAMP引物做了可用性检测,随后,对试纸条的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所用的5种阳性样品均出现质控线与检测线,电泳呈特异的梯状条带,与普通PCR结果一致。表明该试纸条可用于35S及TNOS LAMP扩增结果的检测,且有较高的特异性,两种试纸条的灵敏度分别为5.4 ng/μL、27.2 ng/μL。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酸性络蓝K(ACBK) 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 试纸条 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引言9-18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9-12
  • 1.1.1 电泳10
  • 1.1.2 荧光染料法10-11
  • 1.1.3 基于镁离子、焦磷酸根的检测技术11-12
  • 1.1.4 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检测技术12
  • 1.2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12-14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2.2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 实验原理14-18
  • 1.3.1 LAMP-ACBK检测系统14-16
  • 1.3.2 LAMP-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16
  • 1.3.3 LAMP-试纸条检测系统16-18
  • 第二章 ACBK可视化检测LAMP扩增结果18-27
  • 2.1 材料和方法18-20
  • 2.1.1 材料18-19
  • 2.1.1.1 实验材料18
  • 2.1.1.2 实验试剂18
  • 2.1.1.3 主要仪器设备18
  • 2.1.1.4 引物18-19
  • 2.1.2 方法19-20
  • 2.1.2.1 DNA提取19
  • 2.1.2.2 DNA扩增19
  • 2.1.2.3 扩增结果分析19
  • 2.1.2.4 ACBK在LAMP体系中的可行性分析与浓度筛选19-20
  • 2.1.2.5 LAMP-ACBK体系优化20
  • 2.1.2.6 LAMP-ACBK特异性与灵敏度实验20
  • 2.1.2.7 LAMP-ACBK对实际样品的检测20
  • 2.2 结果与分析20-25
  • 2.2.1 ACBK指示剂在LAMP体系中的可行性分析20-21
  • 2.2.2 LAMP扩增体系确定21-22
  • 2.2.3 特异性22-23
  • 2.2.4 灵敏度23-24
  • 2.2.5 对实际样品的检测24-25
  • 2.3 讨论25-27
  • 第三章 G四联体可视化检测LAMP扩增结果27-34
  • 3.1 材料27-28
  • 3.1.1 实验材料27
  • 3.1.2 试剂27
  • 3.1.3 主要仪器设备27
  • 3.1.4 引物27-28
  • 3.2 方法28-29
  • 3.2.1 DNA提取28
  • 3.2.2 DNA扩增28
  • 3.2.3 G-四联体过氧化物酶实验28
  • 3.2.4 hemin指示浓度及检测液加样量筛选28-29
  • 3.2.5 特异性与灵敏度实验29
  • 3.3 结果与分析29-32
  • 3.3.1 引物G4序列对LAMP扩增影响29-30
  • 3.3.2 hemin指示浓度及检测液加样量筛选30-31
  • 3.3.3 特异性31
  • 3.3.4 灵敏度31-32
  • 3.4 讨论32-34
  • 第四章 试纸条可视化检测LAMP扩增结果34-39
  • 4.1 材料和方法34-35
  • 4.1.1 材料34-35
  • 4.1.1.1 实验材料34
  • 4.1.1.2 实验试剂34
  • 4.1.1.3 主要仪器设备34
  • 4.1.1.4 引物34-35
  • 4.1.2 实验方法35
  • 4.1.2.1 DNA提取35
  • 4.1.2.2 DNA扩增35
  • 4.1.2.3 试纸条检测LAMP扩增结果35
  • 4.1.2.4 特异性与灵敏度实验35
  • 4.2 结果与分析35-37
  • 4.2.1 特异性35-36
  • 4.2.2 灵敏度36-37
  • 4.3 讨论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4
  • 个人简历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山;潘树德;陈博;王桂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改进和发展[J];畜牧与兽医;2009年07期

2 黄火清;郁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12年03期

3 焦文强;殷相平;柳纪省;;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原理及其在检测诊断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9期

4 李佳禾;李一婧;付萍;张跃伟;黄书林;郭盼盼;蒋菲;吴文学;;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5 匡燕云;李思光;罗玉萍;;环介导等温扩增核酸技术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6 张仑;殷幼平;王中康;;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7 聂凯;王大燕;秦萌;高荣保;王淼;邹淑梅;韩峰;赵翔;李希妍;舒跃龙;马学军;;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检测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J];病毒学报;2010年02期

8 孙志国;吴昊;周珩;;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8期

9 李永刚;李力荣;霍贵成;;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5期

10 陈红梅;程龙飞;施少华;傅光华;万春和;黄瑜;李宋钰;;鸭疫里默氏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春阳;田甜;田杰;;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杨劲;王娟;吴南屏;孟忠华;吕杭军;徐岱;;一种改进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A];2012年浙江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暨革兰阴性菌感染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罗兆飞;杨得胜;严乾临;刘军义;盘宝进;韦梅良;;猪圆环2型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A];2010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劲;王娟;吴南屏;孟忠华;吕杭军;徐岱;;一种改进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吕志慧;马全英;祝秀梅;王凡;刘学荣;黄银君;牟克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郑念广;曾小娜;罗满林;;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王中光;张守发;曹世诺;贾立军;薛书江;田万年;王暖成;;牛瑟氏泰勒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赖涵;刘文婷;翁小成;周翔;;基于等温扩增的5-甲基胞嘧啶可视化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9 卢亦愚;;核酸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A];2012年浙江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暨革兰阴性菌感染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彩霞;吴绍强;林祥梅;刘建;许遐;;贝类派琴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A];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凯;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手足口病病原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雯;链置换等温扩增—电化学传感新技术联用检测miRNA的方法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曹志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方法的建立、应用和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3 陈宁;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衣原体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4 吴晓芳;万州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D];重庆大学;2015年

5 付振芳;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转基因成分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6 湛彦超;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水稻白叶枯菌方法的建立[D];南昌大学;2008年

7 匡燕云;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方法的建立[D];南昌大学;2007年

8 曹仁祺;日本血吸虫病环介导等温扩增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柳毅;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转基因大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正荣;结核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转基因成分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4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