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Thiolutin和Aureothri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0:54
【摘要】: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二硫吡咯酮环结构。还原型的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能够螯合细胞内Zn~(2+)依赖酶的金属离子,从而影响细胞内泛素化进程以及RNA的转录,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以及肿瘤细胞都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目前,关于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仅有hol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径被部分解析。与holomycin类二硫吡咯酮化合物不同,thiolutin类化合物在二硫吡咯酮环的N_4位上多了一个甲基,导致其抑制真菌和肿瘤细胞的活性更强。因此,研究thiolutin类二硫吡咯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解析此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前期研究从产thiolutin和aureothricin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thioluteus DMS40027中发现一个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aut,可在白色链霉菌中异源表达产生N_4位上缺少甲基化修饰的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holomycin和N-propionylholothine。为了探究aut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对可能的结构基因、氧化还原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分别进行了基因敲除实验。发现硫酯酶基因autC、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autE、脱羧酶基因autF以及硫氧还原蛋白氧化还原酶基因autI敲除后,异源表达产物holomycin和N-propionylholothine无法合成,证明这4个基因为aut基因簇生物合成必须的结构基因。在前期已鉴定的两个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thi和hlm中也发现了这4种结构基因的存在,但三个基因簇的异源表达产物所包含的侧链基团却不尽相同。为了探究位于不同基因簇的同源基因在功能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在进行基因回补实验的同时,也尝试使用来自其它基因簇的同源基因互补缺失基因的功能。发现硫酯酶基因hlmC和thiC可以代替autC发挥功能,将NRPS催化生成的中间产物从T domain上水解下来。脱羧酶基因hlmF和thiF可以代替autF发挥作用,将两个半胱氨酸缩合物的羧基水解下来。这些同源基因的功能相同。酰基转移酶能够将不同种类的酰基转移到二硫吡咯酮环的N_7位,从而产生多种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酰基转移酶基因autA敲除后,异源表达产物holomycin产量降低,而N-propionylholothine消失。除了autA基因能够回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恢复两种异源表达产物的合成以外,同源基因thiA1和thiA2无法互补autA的功能,而hlmA的互补只是恢复了holomycin的产量,而无法产生N-propionylholothine。这些结果表明4个酰基转移酶的底物特异性存在着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utA比HlmA多出了一个PLP依赖的裂解酶结构域,暗示着AutA可能具有额外的功能。NRPS是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最为关键的核心酶,催化两个半胱氨酸底物缩合形成二硫吡咯酮环的骨架。NRPS基因thiE可以替代autE,恢复aut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中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而来自hlm基因簇的同源基因hlmE则不能。暗示着HlmE与ThiE和AutE在功能上存在差异。thi和aut基因簇是从产生thiolutin类型的菌株中鉴定得到的,而hlm则是来自于产生holomycin的菌株。NRPS基因功能的差异暗示着thiolutin类和holomycin类二硫吡咯酮环的合成途径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敲除氧化还原酶基因orf8和orf9,不仅没有妨碍holomycin和N-propionylholothine的合成,反而促使其产量明显提高。而编码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orf1、orf3、orf4和orf5的敲除没有影响holomycin和N-propionylholothine的产生,说明它们未参与到异源表达产物的合成途径中。
【图文】:

二硫,酮类化合物,吡咯,化学结构


[4]。此外,近几年来还发现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活性。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独特的二硫吡咯酮环结构(图1.2.1),所以在389nm波长下表现出强烈的紫外吸收。依据侧链基团的不同,这类化合物可分为三类:N4-甲基化-N7-酰基化吡咯烷(thiolutin类型),N7-酰基化吡咯烷(holomycin类型)和一类特殊的有机酸加载在DTP结构上的thiomarinol。图1.2.1 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Fig. 1.2.1 Structures of isolated dithiolopyrrolones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作用靶点是细菌的RNA聚合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证实这类化合物在真核细胞中的靶点并不是II型RNA聚合酶,而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还原性thiolutin能够抑制包含JAMM结构域的金属蛋白酶Rpn11,

基因组序列,酮类化合物,二硫,吡咯


氨酸脱水缩合形成吡咯酮环,再在侧链上添加活化的有机酸从而形成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图1.4.1 假定的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7]Fig.1.4.1 Proposed dithiolopyrrolone biosynthetic pathway[17]1.4.1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普及以及生物信息学的进步,许多研究者从土壤链霉菌以及海洋微生物中都陆续克隆到了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2010年,Li等对产生菌S. clavuligerus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了一个可能负责holomycin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并且对hol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Q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和智;欧阳贵平;陈洪;张苈;王圆圆;;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6年01期

2 王丽莉;刘黄刚;张铁军;;釫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年07期

3 ;分类题目索引[J];有机化学;1987年06期

4 吴世康,张建科,J.P.Fouassier,D.Burr;香豆素酮类化合物的瞬态研究——Ⅲ.香豆素酮和碘摀盐间的电子转移[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9年03期

5 张柳红;宋双;;海洋来源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5年04期

6 李雪清;于大永;冯宝民;卢轩;;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6年10期

7 邱琳;王惠国;冯宝民;;海洋放线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赵圣印;黄婧;程健;刘宝硕;陈晨;;4-羟基-2-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4期

9 茹婷婷;;“一锅法”合成2-吡咯酮类化合物[J];广西轻工业;2011年11期

10 ;“一类茚并吲哚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国家发明专利[J];生命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青扬;汪小涧;尹大力;;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杆菌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李德盛;李丹毅;华会明;李占林;;韦司梅拟盘多毛孢中倍半萜及聚酮类化合物[A];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3 吴明雨;何婷;梁栋栋;李坤;余孝其;;脂肪酶催化多功能性串联反应合成1,3-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裴印权;;吡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抗惊厥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宋卫红;钟国富;曾晓飞;;研究和发展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学[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3)[C];2015年

6 宋卫红;钟国富;曾晓飞;;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张孟佳;翁志强;;三氟甲硫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集[C];2016年

8 杨晨临;杨国强;;一种基于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的测量线粒体极性的荧光探针[A];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9 罗会;杨胜杰;;(1E,4E)-1-芳基-5-((喹唑啉-4-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10 刘洋;许建华;黄秀旺;魏小霞;刘锋;吴梅花;;3,5-(E)-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何燕;开发先进技术 发展高纯产品[N];中国化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绯;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2 于红;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3 宫平;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4 王岩;1-芳基-2-芳胺基乙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赵淑凤;芳香酮类化合物的电还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志;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7 孙如;苯并噻唑硫酮类化合物和对巯基苯胺在金上的拉曼光谱实验及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贾彩霞;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对KCNQ2/3通道作用的构效关系与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郑子圣;高价碘介导下三唑吡啶类、吖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张浩;新型六氢哒嗪类与四氢异吲哚-1,3-二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德松;PIFA介导的氧化级联反应构建螺呋喃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张冉;铑催化N-磺酰基三氮唑开环重排合成6-烷氧基哌啶-3-酮类化合物[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彭雪;α-氨基酮类化合物结构改造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白思蕾;二硫吡咯酮类化合物Thiolutin和Aureothri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胡春芳;喹啉[3,4-b]喹喔啉酮及吡咯[3,4-b]喹喔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林凯;C2季碳吲哚-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7 杨萨娜;光促进锌催化2-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甘备;邻羟基芳基酮类化合物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9 陈秀;低温煤焦油中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分子组成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薛溯塑;N-取代2-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2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52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7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