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人类全基因表达谱探讨肾精亏虚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7-13 07:33
【摘要】:目的:1.理论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命题,通过梳理肾藏精理论发展的历史源流,深刻认识肾藏精理论的历史渊源。肾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肾-骨-髓-脑”体系以及“肾精亏虚证”的理论基础。2.实验研究:通过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异病”(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同证”(肾精亏虚证)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肾精亏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验证本研究的科学假说“肾精亏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老年性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人类全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密切相关”,并探讨性别不同因素对于“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揭示“肾精亏虚”老年性疾病衰老机制的内在规律,丰富“肾藏精”理论的基本科学内涵。材料与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中医古籍,梳理“肾藏精”理论发展的历史源流,深入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以及“肾精亏虚证”的理论基础。2.实验研究:(1)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组(AD group)16例、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OP group)16例、同年龄段健康状态老年人对照组(control group)12例,三组均男女各半。(2)基于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Prime View?Human Gene Expression Array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三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表达谱。(3)通过比较肾精亏虚证AD组与对照组、肾精亏虚证OP组与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4)根据性别不同,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的肾精亏虚证AD组与相应性别的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比较同病同证不同性别患者差异基因表达的特征。(5)根据性别不同,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的肾精亏虚证OP组与相应性别的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比较同病同证不同性别患者差异基因表达的特征。(6)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Pathway分析。(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RT-PCR)验证差异性基因。(8)进一步分析“异病”(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同证”(肾精亏虚证)差异表达基因同源性。结果:1.“肾藏精”理论的历史源流:先秦时期是“肾藏精”理论构建形成的时期,秦汉南北朝时期是“肾藏精”理论传承发扬的时期,唐宋金元时期是“肾藏精”理论进一步发展充实的时期,明清时期是“肾藏精”理论日趋成熟完善的时期,近现代时期是“肾藏精”理论继承创新的时期。2.“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是以肾所主形体为解剖形态基础,以精、天癸、元气、津液等为生命物质基础,以肾主蛰藏的生理特性为功能基础,以肾藏志为思维活动基础,以肾与膀胱、三焦、经络的联系为人体整体观基础,以肾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为天人一体观基础而形成的复杂而独特理论体系。3.“肾-骨-髓-脑”系统的建立是以“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为基础,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均以“肾精亏虚”为根本病机,属肾精亏虚证“异病同证”。4.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1)与对照组比较,肾精亏虚证AD患者中特异性表达的探针有308个,对应247个基因(FC≥1.5,q-value≤5%),其中上调基因228个,下调基因19个。上调倍数超过3倍的基因有6个,分别是S100P、SAMSN1、CCL4、TNFAIP3、SDCBP、IL1B,下调倍数小于0.5倍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CX3CR1、EGR1、FOS。经q RT-PCR验证,上调表达的6个基因与对照组比,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表达的3个基因与对照组比,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对照组相应的人群比较,女性肾精亏虚证AD患者共有323个差异性表达探针,对应184个基因(FC≥1.5,q-value≤5%);男性肾精亏虚证AD患者只有33个探针呈现差异性,对应27个基因(FC≥1.5,q-value≤5%),其中二者显著共表达(FC≥3,q-value≤5%)的差异基因是:S100P(上调)。5.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1)与对照组比较,肾精亏虚证OP患者中特异性表达的探针有910个,对应602个基因(FC≥1.5,q-value≤5%),其中上调基因579个,下调基因23个。上调倍数超过3倍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S100P、SNX3、DEFA1、MMP9、LTF、ANXA3、IL1R2;下调倍数小于0.5倍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CX3CR1、SPON2、GNLY。经q RT-PCR验证,上调表达的7个基因与对照组比,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表达的3个基因与对照组比,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应的人群比较,女性肾精亏虚证OP患者共有182个差异性表达探针,对应120个基因(FC≥1.5,q-value≤5%),男性肾精亏虚证OP患者共有138个差异性表达探针,对应118个基因(FC≥1.5,q-value≤5%),其中二者显著共表达(FC≥3,q-value≤5%)的差异基因是:SNX3(上调)。6.“异病”(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同证”(肾精亏虚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的同源性分析:与对照组比,肾精亏虚证OP和肾精亏虚证AD两组患者呈现131个共表达的差异基因(FC≥1.5,q-value≤5%),其中显著共表达的上调基因为S100P(FC≥3,q-value≤5%)、下调基因为CX3CR1(FC≥2,q-value≤5%)。男性、女性以及整个肾精亏虚证OP组患者分别与相应的肾精亏虚证AD组患者比较所筛选的三组差异表达基因中,三组都呈现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仅为TNFSF10,都呈现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仅为CCL4/CCL4L1/CCL4L2(FC≥2,q-value≤5%)。结论:1.“肾藏精”藏象理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过程形成的,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完善和创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是“肾藏精”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肾-骨-髓-脑”系统的建立是以“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为基础,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均以“肾精亏虚”为根本病机,属肾精亏虚证“异病同证”。3.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患者呈现24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表达的差异基因依次是S100P、SAMSN1、CCL4、TNFAIP3、SDCBP、IL1B、CX3CR1、EGR1、FOS;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呈现6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表达的差异基因依次是S100P、SNX3、DEFA1、MMP9、LTF、ANXA3、IL1R2、CX3CR1、SPON2、GNLY。对于同病同证患者,性别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显而易见,提示体质(性别不同)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客观存在。4.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呈现131个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其中显著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为S100P(上调)、CX3CR1(下调),说明“肾精亏虚证”的老年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基因表达存在“个性”,同时也有“共性”,提示“肾精亏虚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此“共性”有关,而这一“共性”主要体现在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相关的基因表达异常。5.本研究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异病同证”不仅需要辨证求同,而且也需要辨病求异,并且要兼顾体质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进一步为未来精准“病证结合论治”提供宏观与微观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23
【图文】:

散点图,差异表达基因,散点图,对照组


基于人类全基因表达谱探讨肾精亏虚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 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肾精亏虚证 AD 组中特异性表达的探针有 308 个ue≤5%),其中上调基因 228 个,下调基因 19 个肾精亏虚证 AD 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调)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调)。对差异表达的很好的区分肾精亏虚证 AD 组和对照组(图 2-1-2) 3 倍的基因有 6 个,分别为 S100P、SAMSN1、CCL42);下调倍数小于 0.5 倍的基因有 3 个,分别为。

散点图,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倍数


倍数超过 3 倍的基因有 6 个,分别为 S100P、SAMSN1、CCL4、TNFAIP见表 2-1-2);下调倍数小于 0.5 倍的基因有 3 个,分别为 EGR1、FO 2-1-3)。图 2-1-1 肾精亏虚证 AD 患者差异表达基因的散点图

生物学过程,分子机制,人类


-3生物学过程(B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华;谢晚晴;蒋宁;孙丽;郑洪新;;肾精亏虚证老年性痴呆差异基因表达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年09期

2 马华安;严道南;曹济航;陈国丰;;肾精亏虚证耳聋的临床治疗[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11期

3 辛华;谢晚晴;蒋宁;孙丽;郑洪新;;基于人类全基因表达谱技术对“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差异基因表达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年09期

4 潘丽;;助卵汤联合西药氯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肾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年01期

5 柯明辉;刘保兴;王传航;裴晓华;;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6年09期

6 李轶t

本文编号:2753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53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