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大豆异黄酮组分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5.1
【图文】:
标准样品 供试样品Standard sample Testing samples图 2-1 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图Fig. 2-1 HPLC chromatograms of soybean isoflavone content外标法测定并计算供试样品中异黄酮各组分含量,供试样品色谱图(如 个峰的保留时间是 8.3 min,第 2 个峰的保留时间是 9.8 min,第 3 个 12.4 min,经与标准样品峰型保留时间比较,供试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峰吻合,即色谱图中 3峰型依次分别大豆黄素、黄豆黄素和染料木黄素。种质资源总异黄酮和其组分的表型值分布特点 2015 年和 2016 年分别种植在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 3 个试验点质资源异黄酮组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表型值分布情况,由直方图(图以看出,由 180 份种质资源组成的自然群体在大豆种子大豆黄素、黄木黄素和总异黄酮组分四个性状均呈连续单峰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图 2-2:2015年 3个试验点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及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含量分Fig.2-2 Distribution of total isoflavone anddaidzein, genistein and glycitein in 180 soybean seed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in 2015
图 2-3:2016年 3个试验点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及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含量分布Fig.2-3 Distribution of total isoflavone and daidzein, genistein and glycitein in 180 soybean seeds at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in 2016.3 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组分的变异比较对 6 个测试环境(2015 和 2016 年哈尔滨、长春和沈阳试验点)获得的 180 份大豆资源异黄酮 3 种组分及总异黄酮进行了变异分析可知(表 2-2)。3 种主要异黄酮由高到低依次为染料木素、大豆黄素、黄豆黄素,该趋势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不同品种间保持不变。从各试验地点分析结果表明,3 种异黄酮组分的变异系数在地点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大豆素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为染料木素,变异系数的黄豆黄素,在不同环境下 3 种异黄酮组分的变异范围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大小境、年份影响较小。在 6 个测试环境条件下,发现黄豆黄素,3 个地点的均值较为接近;对于大豆黄素料木素而言,在哈尔滨试验点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含量相对较高,而沈阳试验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瀚仪;李魏;戴良英;;植物代谢产物在抗病反应中的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18期
2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许兰杰;董薇;牛永光;张海洋;刘学义;方宣钧;;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J];作物学报;2015年09期
3 李聪;曹文广;;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4 李艳超;赵青松;王凤敏;陈强;史晓蕾;杨春燕;;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5年01期
5 杨胜先;牛远;李梦;魏世平;刘晓芬;吕海燕;章元明;;栽培大豆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6 TRAN Thi Thu Giang;党小景;刘强明;HOANG Kim Toan;EDZESI Wisdom Mawuli;洪德林;;水稻4个产量性状的SSR关联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李为民;李思锋;黎斌;;DNA分子标记在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1期
8 王光霞;王瑞刚;许建芳;曲飞;;发根农杆菌K599转化大豆绥农28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刘思也;夏海滨;;一种新的由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10期
10 程真真;朱毅;郝睿;翟百强;罗云波;;不同豆浆及豆浆粉中异黄酮含量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阴长发;杨俊;房文文;刘翠翠;周思;彭友良;赵文生;;稻瘟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万明;山西野生大豆抗旱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P5CS基因标记开发[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小白;水稻若干性状的关联作图和连锁作图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姜振峰;大豆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QTL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金波;玉米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完善及苗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静;异黄酮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及底物差异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莎;铝胁迫下大豆GmAACT1和GmALF5基因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刘德泉;大豆异黄酮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GmbHLH3a基因的功能鉴定[D];吉林大学;2015年
5 宋瑞军;大豆耐旱指标评价、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柯兰兰;绿豆CHI与CH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刘静轶;发根农杆菌介导IRT1基因转化镉超富集植物油菜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周姚;水稻生育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花青素代谢途径遗传改良[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9 赵健如;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基因IFS2和CHI Ⅱ的遗传转化[D];吉林大学;2014年
10 陈安乐;大豆发根转化方法的建立及GmFRD3在大豆耐铝性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4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0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