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MC4R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1:06
   目的:1.分析环境因素与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关联性;2.探讨MC4R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关联性;3.评价MC4R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MC4R的候选基因多态性,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C4R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关联性,并应用遗传风险评分法进一步分析基因多态性对中小学生肥胖的影响;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应用相乘交互项和Bootstrapping自助重抽样法分析基因-环境的相乘、相加交互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价基因多态性与食欲的关联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877例肥胖学生和950例BMI正常学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欲、进餐时间及上学日视屏时间均与中小学生肥胖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食欲好和上学日视屏时间长可能是中小学生肥胖的危险因素(OR=2.01,95%CI=1.66-2.43;OR=1.29,95%CI=1.01-1.65);而进餐时间一般/长能够降低学生肥胖发生风险(OR=0.68,95%CI=0.50-0.92)。2.MC4R rs12970134和rs17782313多态性均与中小学生肥胖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rs12970134 GA+AA基因型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OR=1.27,95%CI=1.03-1.56);在加性模型下,每增加一个rs12970134 A等位基因的携带,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会增加(OR=1.24,95%CI=1.04-1.48)。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rs17782313TC基因型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OR=1.41,95%CI=1.14-1.75),而携带rs17782313 TC+CC基因型的学生发生肥胖风险也会增加(OR=1.39,95%CI=1.14-1.71);在加性模型下,每增加一个rs17782313 C等位基因的携带,学生肥胖发生风险会增加(OR=1.29,95%CI=1.08-1.54)。本研究未观察到rs8087522与中小学生肥胖发生风险的统计学关联(P0.05)。构建rs17782313和rs12970134的单体型,结果表明CA、TA+CG单体型与中小学生肥胖风险增加有关(OR=1.25,95%CI=1.04-1.51;OR=1.61,95%CI=1.12-2.31)。构建rs17782313和rs12970134的遗传风险评分,结果显示与未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相比,携带≥1个风险等位基因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会增加(OR=1.38,95%CI=1.13-1.69)。rs12970134和rs17782313多态性与食欲均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3.显性模型下rs12970134、rs17782313与食欲、进餐时间、上学日视屏时间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P_(mult)0.05,P_(add)0.05)。遗传风险评分与食欲、进餐时间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风险评分与上学日视屏时间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_(mult)0.05),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加交互作用。结论:(1)食欲、进餐时间及上学日视屏时间均可能是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2)MC4R基因rs12970134和rs17782313多态性影响广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的发病风险;(3)以rs12970134和rs17782313构建的遗传风险评分与上学日视屏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乘交互作用。
【学位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23.14
【部分图文】:

序列,检测流程,反应物,基团


广东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 PCR)技术,其基本原理为(如图 2.1 所示):TaqMan 探针是一段寡核苷酸序列,该序列完整时,分别位于 5’和 3’端的荧光报告基团(Report group)R 和荧光淬灭基团(Quencher group)Q 将会发生反应,淬灭基团 Q 将会吸收报告基团 R 发出的荧光,从而配备的仪器无法检测识别出荧光信号;当进行 PCR 扩增时,Taq 酶就会发挥其 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将探针水解剪切,此时两个作用基团就会分开,荧光检测设备就可以检测到 R 所发出的荧光信号,而 R 有两种类型,一类是 VIC 报告基团(标记突变等位基因),另一类是 FAM 基团(标记野生等位基因)。利用 PCR 产物与累积荧光信号呈正比的关系,从而实现定量分析 PCR 产物的目的。而通过仪器和相应分析软件识别的不同荧光信号来判断个体所属基因型。

散点图,散点图,分型,基因分型


广东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 分型实验的质量控制对 SNPs 进行基因分型时,在每个 384 孔板中均随机设置 2 个重复样本和 2个空白对照,以验证分型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样本分型一致率应达到 100%。对于分型结果不明显的样本需再次重复实验,若结果仍不明显则将其剔除。Taqman探针需特别注意避光、冷藏保存,尽量避免因探针问题而影响基因分型的效果。(4) 分型结果的解读首先通过 7900HT 型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来检测不同的荧光信号,然后采用 SDS 2.4 图像分析软件来对不同的荧光信号进行分析解读,对位点等位基因实现自动分型,可以得到如下的等位基因分型散点图(图 2.2)。由图可以确定研究样本的基因型(野生纯合子、杂合子以及突变纯合子)。

连锁不平衡,单体型,基因,程度


图 3.1 MC4R 基因各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程度 D'值(左侧)和 r2值(右侧)应用 PHASE 2.1 软件构建 MC4R 的 rs17782313 和 rs12970134 两位点的单体型。共有 TG、TA、CG、CA 四种单体型,它们在人群中的频率分别为 80.51%、1.51%、2.36%和 15.62%。其中 TG 单体型的人群频率最高。在后续单体型与肥胖的关联分析中,由于 TA 和 CG 单体型频率均低于 3%,因此都划分为其他类进行分析。单体型与中小学生肥胖风险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以 TG 为参照单体型,CA单体型与中小学生肥胖风险增加有统计学关联(OR=1.26,95% CI=1.06-1.51,P=0.011);而其他类(TA+CG)单体型也与中小学生肥胖发生风险增加有统计学关联(OR=1.65,95% CI=1.17-2.33,P=0.005)。经协变量年级、性别、食欲、进餐时间及上学日视屏时间调整后,CA、其他类(TA+CG)单体型仍与中小学生肥胖高风险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5,95% CI=1.04-1.51,P=0.019;OR=1.61,95% CI=1.12-2.31,P=0.010)。详见表 3.7。表3.7 MC4R 基因 2 个位点的单体型与中小学生肥胖风险的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美仙;程红;赵小元;吴丽君;闫银坤;米杰;;基因多态性对儿童BMI和肥胖状态变化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2 刘宏;常利涛;吕慧;黄达峰;陈露;杨云娟;代丽梅;;云南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3 周玲玲;张刚;;黑色素皮质激素第四受体基因rs17782313与儿童肥胖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6期

4 张鑫;李方方;朱宇旌;郑丽莉;张勇;;黑皮质素受体-4:生物学特征、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J];动物营养学报;2015年03期

5 黄文瑾;周铭月;牛晶晶;史小林;龚雅婷;沙雯君;朱婷;陈建峰;童国庆;周里钢;;食物的摄入和能量的平衡[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6 张莹;焦怡琳;陆凯;何广学;;我国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年02期

7 张越伦;张欢;王欢;张玉梅;;屏幕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11期

8 朱炜;蔡东联;;膳食钙和奶类的摄入同肥胖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9期

9 宋逸;张芯;马军;张冰;胡佩瑾;董彬;;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行为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9期

10 许志远;宋洁云;王海俊;李刚;;FTO和MC4R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状的关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璐滢;MC4R、GPC4、FNDC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肥胖症关系[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娄宝辉;MC4R rsl2970134基因相关成人肥胖的脑结构和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家华;鸡黑素皮质素4受体cAMP/PKA信号通路特点及其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D];扬州大学;2015年

2 高向晖;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对宁夏儿童青少年超重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1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41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c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