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H和HCT下调转基因杨树木材细胞壁结构与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92.11
【部分图文】:
图 1-1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王雪霞等,2008)Fig. 1-1 Lignin biosynthetic pathway已有研究表明 C3H 和 HCT 基因的下调会降低木质素并引起其单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化学组分的变化,但是化学组分改变对转基因杨木构造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两个基因的影响效果差异仍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采用 C3H 和 HCT 基因表达下调的银腺杨无性系 84K 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两个转基因株系木材细胞壁的结构特性(包括构造特征和化学组分)及性能,重点研究两种转基因杨的微观构造、化学组分、细胞壁密度和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以上性质,探明转基因杨木化学组分变化对微观构造、细胞壁密度和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 C3H 基因HCT 基因分别下调对杨树木材构造和性能的影响效果。为转 C3H 基因杨木和转 HCT 基因杨木性质的早期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H RNAi 和 HCT RNAi 转基因杨木为研究对转基因杨木生长特征、胞壁率、单位面积84K(Populus alba×P.glandulosa cv`84k')的温度 22 ℃,每天光照 16 小时,黑暗 8 小时每天浇水,自然生长 6 个月。C3H 和 HCT 54%和 37%。银腺杨无性系 84K 于上个世材质好等优良性状。图 2-1 为本论文实验月后,植株高度约为 1.3 m,直径约为 5.5
对照组和两种转基因植株各 5 株,共 15 株。植株长出树叶在茎上形成节,节和部分称为节间(图 2-2)。一般来说,杨木生长到 3-4 个节间的时候,就会产生部(Robischon et al., 2011),本论文所采用材料在第 9 节间以下的木材已充分木生木质部占到主体地位(如图 2-2),因此本论文从树梢往下第 9 节间开始取样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样品(9-10 节间)、乙酰溴法测木质素含量样品(11-、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样品(13-14 节间)、光学显微镜观察解剖性质5 节间)、扫描电镜观察(SEM)样品(16 节间)、纳米压痕样品(17-18 节间)、分析法样品(19-23 节间)、氮气吸附法测孔隙结构(NAD)样品(24-27 节间衍射法(XRD)样品(28-31 节间)、排水法测基本密度样品(32-36 节间)和二振法(2D HSQC NMR)与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样品(剩余取样过程如图 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芙蓉;代立春;吴波;秦晗;祝其丽;王文国;汤晓玉;潘科;苏海锋;胡启春;何明雄;;转基因技术在能源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进展;2014年05期
2 张德健;孙照斌;杨敏生;;转基因741杨与非转基因741杨木材化学组成与化学性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耿国彪;;保护发展森林资源 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J];绿色中国;2014年05期
4 王传贵;江泽慧;费本华;余雁;张双燕;;化学成分对木材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杨少宗;柳新红;赵树堂;王敏杰;卢孟柱;;通过RNAi技术抑制杨树c3h基因表达提高糖转化效率[J];浙江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6 苌姗姗;胡进波;Clair Bruno;Quignard Francoise;;氮气吸附法表征杨木应拉木的孔隙结构[J];林业科学;2011年10期
7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Milled Wood Lignin Pyrolysis Based on Analysis of Bio-oil[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11年03期
8 杨燕;张青;;西南桦木材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J];木材加工机械;2010年04期
9 黄荣凤;吕建雄;曹永建;赵秀;赵有科;周永东;吴玉章;;高温热处理对毛白杨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宋恩慧;蔡诚;魏国;高慧;项艳;;RNA干涉培育低木质素杨树[J];林业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尹江苹;湿热—压缩共同作用对杉木细胞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彭霄鹏;杨树木质素合成基因C3H与HCT表达下调对细胞壁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李利芬;基于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的木质素提取改性和降解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文甲龙;生物质木质素结构解析及其预处理解离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岳凤霞;木质素新型模型物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经伟;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苍伟;C3H-RNAi转基因杨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壁木质素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周贤武;C3H和HCT的RNAi转基因杨木细胞壁结构特性及力学性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2843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4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