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凝血因子V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和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多态性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发布时间:2020-10-31 04:03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V Leiden(rs1799963)、凝血酶原G20210A(rs6025)和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rs1042579)多态性、年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等生化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选自山西省两家三甲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经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7例作为病例组,选用排除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16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的所有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通过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技术,检测各研究对象凝血因子V 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和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以上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互关系。结果:(1)病例组平均年龄55.32±14.65岁,40岁以下25人(15.9%),40岁以上132人(84.1%);对照组平均年龄42.70±16.40岁,40岁以下67人(40.9%),40岁以上97人(59.1%);两者的年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2,P0.05);(2)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高密度脂蛋白病例组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临床参考值的最大值为界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临床参考值范围为0.56-1.7 mmol/L)指标中,TG≤1.7mmol/L组和TG1.7mmol/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4,P0.05);胆固醇(CHOL,临床参考值范围为3.1-5.7mmol/L)指标中,CHOL≤5.7mmol/L组和CHOL5.7mmol/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1,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临床参考值范围为0-3.12mmol/L)指标中,LDL≤3.12mmol/L组和LDL3.12mmol/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9,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临床参考值范围为0.93-1.93mmol/L)指标中,HDL≤1.93mmol/L组和HDL1.93mmol/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6,P0.05);D-二聚体(DD,临床参考值范围为0~255ng/ml)指标中,DD≤255ng/ml组和DD255ng/m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302,P0.05);纤维蛋白原(FIB,临床参考值范围为1.69-5.15g/L)指标中,FIB≤5.15g/L组和FIB5.15g/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56,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临床参考值范围为0-2.01ug/L)指标中,FDP≤2.01ug/L组和FDP2.01ug/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63,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临床参考值范围为5-15umol/L)指标中,Hcy≤15umol/L组和Hcy15umol/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57,P0.05);(4)凝血因子V Leiden(rs1799963)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GG型156例,GA型1例和AA型0例;对照组GG型164例,GA型0例和AA型0例。凝血酶原G20210A(rs6025)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GG型157例,GA型0例和AA型0例;对照组GG型164例,GA型0例和AA型0例。在病例组中,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rs1042579)基因型分布为CC型69例(43.9%),CT型76例(48.4%)和TT型12例(7.7%),等位基因C基因频率为70.1%,等位基因T基因频率为29.9%;在对照组中,rs1042579基因型分布频率为CC型97例(59.1%),CT型62例(37.8%)和TT型5例(3.0%),等位基因C基因频率为78.0%,等位基因T基因频率为22.0%。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各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T+TT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340,95%CI 1.017~5.381,P0.05)、D-二聚体(OR=16.560,95%CI 7.182~38.185,P0.00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9.983,95%CI 4.556~21.876,P0.001)、同型半胱氨酸(O R=9.872,95%CI 4.194~23.236,P0.001)、血栓调节蛋白CT+TT基因(OR=2.151,95%CI 1.010~4.579,P0.001)。结论:(1)凝血因子V Leiden(rs1799963)基因和凝血酶原G20210A(rs6025)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相互关系;(2)血栓调节蛋白基因(rs1042579)T等位基因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3)年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血栓调节蛋白(rs1042579)CT+TT基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91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组与病例组的纳入标准
        1.2 对照组及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1.3 知情同意及伦理审查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临床资料收集
        3.2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3.3 血液标本DNA的提取和保存
        3.4 血液标本DNA的浓度的测定
        3.5 引物的制备
        3.6 SNP分型——KASP基因分型技术
        3.7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1.1 总体概述
        1.2 研究对象年龄段分布情况
    2 血液生化指标与LDVT单因素分析
        2.1 血液生化指标的正态性检验和秩和检验
        2.2 血液生化指标的卡方检验
    3 血液生化指标与LDVT多因素分析
    4 基因多态性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4.1 凝血因子V Leiden(rs1799963)、凝血酶原G20210A(rs6025)及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rs104257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4.2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rs1042579)基因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4.3 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rs1042579)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析
    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1 纳入各基因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2 纳入CT+TT基因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年龄因素的分析
    2 研究对象的生化指标分析
    3 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3年S2期

2 曲东锋;预防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5期

3 张玉平;陈文静;赵玉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年19期

4 吴新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年02期

5 张蕊;;骨折致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08期

6 李焕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7年01期

7 陈利维;王小梅;;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4期

8 王学华;欧阳鸿梅;;卒中监护病房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8期

9 王菲;王凌;朱绍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09年18期

10 李书权;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其后有症状癌的发生率[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光第;白细胞介素-18及相关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与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勃川;康脉Ⅱ号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分子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陆烨;不同给药方式在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周为民;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及基因治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春强;炎症反应在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D];昆明医学院;2007年

6 殷翔;LRRFIP1基因干扰预防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赵学凌;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建立及相关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8 莫建文;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低分子肝素预防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9 刘海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溶解中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刘政;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江永;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杰杰;妇科不同术式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占山;7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运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周虹泽;LEDVT的当代诊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冯桂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基因检测对华法林推荐用量的回顾性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5年

7 范浩亮;凝血因子V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和血栓调节蛋白基因c.1418C>T多态性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生化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互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范蒙;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9 黄敏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陈伟达;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3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63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