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和相关基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20 03:52
   摘要一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目的]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至2017-04在我院住院拟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3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术中及术后院内随访。院内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心肌消融治疗并发症(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穿刺动脉通路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结果]共计352例(98.60%)完成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手术操作,平均年龄48.5±11.3岁,男性228例(64.8%)。其中320例(90.9%)术中即刻获得成功。相关并发症包括死亡4例(1.1%),心包填塞4例(1.1%),术中127例(36.1%)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住院期间安装永久起搏器,5例(1.4%)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股动静脉瘘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有合适解剖学适应症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疗效确切,在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护的情况下,严重并发症相对不多,安全性较好。摘要二 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1382位氨基酸不同突变导致肥厚型心肌病表型研究[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同一位点氨基酸不同改变导致的临床表型变化特点,为遗传型-表型关系研究积累数据。[方法]在529例HCM患者以及307名健康对照者中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编码基因(MYH7)目标区域靶向捕获再测序筛查,发现的基因变异行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在1例HCM患者中首次发现MYH7基因29号外显子第4145位碱基由G转换为A,结果导致1382位精氨酸(Arg,R)转变为谷氨酰胺(Gln,Q),另1例HCM患者29号外显子第4144位碱基由C转换为T,结果导致1382位Arg转变为色氨酸(Trp,W),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均未筛查到基因变异。MYH7编码蛋白138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的两例HCM患者临床表型均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且均在住院期间接受了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MYH7编码蛋白Arg1382氨基酸发生不同改变后具有相似的临床表型,表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效果良好,提示一旦发现该位点基因突变有可能实现临床表型预测。摘要三 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Tyr842Ter突变致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及随访研究[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寻找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在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panel测序筛查8个肌小节致病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应外显子并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分析,验证发现的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突变。[结果]在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MYBPC3基因Tyr842Ter突变。该突变位于MYBPC3基因第25号外显子,其CDS第2526位碱基由C转换为G,结果导致第842位酪氨酸(Tyr)转变终止密码子(Ter)。307例正常对照的相同位置未发现此突变。携带该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型均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发病年龄晚(69.33±10.69岁),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MYBPC3基因Tyr842Ter突变在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比例较高,临床表型均为非梗阻性心肌病,发病年龄晚。我们研究结果提示此突变为良性突变。摘要四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础甲状腺素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基础甲状腺素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AHCM的患者共142例,根据其基础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成三组:TSH0.55、0.55-4.78、4.78 uIU/mL,并对AHCM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142例AHCM患者中,平均年龄(58.23±10.95)岁,男性112例,占78.87%,女性30例,占21.13%。平均随访时间(4.65±1.09)年,随访成功率97.18%。此组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总计占到9.15%,其中低T3综合征4例(2.82%),亚临床甲减8例(5.63%),临床甲减1例(0.7%)。远期预后方面,无论是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还是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提示TSH4.78 uIU/m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SH增大,患者预后不良。对成功随诊的138例AHCM患者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TSH水平、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522(95%CI:2.798-65.337,P0.005)、12.695(95%CI:1.084-14.869,P=0.043)和 1.169(95%CI:1.001-1.366,P=0.048)。[结论]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SH4.78 uIU/m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42.2
【部分图文】:

号外,测序,突变型,箭头


结果??1.基因突变分析(图1):对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MYH7基因检测后发??现患者1的MYH7基因29号外显子第4145位碱基由G转换为A,结果导致第1382??位的精氨酸(Arg,R)转变为谷氨酰胺(Gln,Q),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29??号外显子第4144位碱基由C转换为T,结果导致第1382位的Arg转变为色氨酸(Trp,??W),在307名健康对照中未筛查到该突变位点。??1〇〇??CAG?TCCGC?TG?AATG??n

序列,基因,患者,肥厚型心肌病


去除PCR重复,利用GATK软件寻找目标区域的变异。??4.?MYBPC3基因突变验证: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YBPC3基因上游引物序列为5’?-TGGCGGTTAGTTGGAGTGG-3’,下游引物序列为??5’?-GGAGCCTGTTTCCTCATCTGTA-3’。PCR?产物纯化后,进行?Sanger5.患者随访:对患者进行了?6.?8±2.?4年随访,无死亡病例,无心事件发生,1例患者在确诊肥厚型心肌病1.?5年后出现心房颤动。??结果??1.基因检测:在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总计发现3例患者因Tyr842Ter杂合突变(图1)。该突变位于MYBPC3基因第252526位碱基由C转换为G,导致第842位的酪氨酸(Tyr)转变为终推测会导致截短蛋白表达。在检测的307例健康对照中,未发现该

事件率,预后,生存曲线,纵坐标


病并入选开始进行随访,三组间事件率:TSH<0.?55uIU/mL组VS?0.?55?-?4.?78uIU/mL??组丫5丁511>4.7811;^/1111组2年为(0%¥5?0.79%¥5?11.11%),4年为(0%¥3?3.97%??VS?33.?33%),6?年为(0%VS?4.?76%VS?3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雷;邹玉宝;汪道文;惠汝太;;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12期

2 曹红;赵跃;冯悦;张宏;夏雪山;;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突变的研究与展望[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6年01期

3 罗晓亮;高晓津;祝捷;乔树宾;;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83例临床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3年04期

4 刘蓉;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合并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五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12期

5 乔树宾;袁建松;;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2年01期

6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2890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90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