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青枯菌VBNC状态及相关基因rpoS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7:27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 of plants)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Yabuuchi et al.,简称青枯菌)引起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国内外研究表明,青枯菌在胁迫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虽然国内外已在硫酸铜、低温、高温诱导青枯菌VBNC状态以及青枯菌VBNC检测方面取得进展,但尚未解析转录调控因子RpoS与青枯菌VBNC的联系以及在致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未建立适用青枯菌所有小种的PMA-qPCR检测体系。本研究以青枯菌生姜分离菌株Z-Aq-1(以下简称Aq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反向遗传学等研究手段,构建精准高效的青枯菌活细胞检测技术体系,探明青枯菌VBNC状态形成与复苏的诱导因子,解析转录调控因子RpoS与青枯菌可培养/非可培养状态间转换、致病性等生物学表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为病害早期诊断及病害流行学规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为揭示VBNC状态在青枯病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1.PMA-qPCR定量检测青枯活菌方...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青枯菌的地理分布(jiangetal.,2017)
直接被青枯菌作为营养代谢底物,使得青枯菌在土壤、水体或者田间无症杂草的根际周围以腐生方式长期存活,并藉此随土壤和水流传播(Genin and Denny, 2012; Schell, 2000)。图1.2 青枯菌侵染循环(Genin, 2010)Fig.1.2 Infection cycle of R. solanacearum (Genin, 2010)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和机理,前人的研究已比较清楚,但青枯菌在土壤中的生存状态尚未揭示,这对于土传病害青枯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实验室前期试验研究表明,以发病地块土壤总DNA为检测靶标,采用青枯菌特异性引物759F/760R进行PCR扩增后,部分检测结果呈阳性。而从土壤的悬浮液中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涂板却很难分离出青枯菌的菌落,以此我们推测青枯菌在土壤环境中可能进入非可培养状态,并于该状态下长期存活。1.2 细菌 VBNC 状态的特征、诱导和复苏上节内容中,我们提到了青枯菌可能会以一种非可培养状态在土壤环境长期存活。而大量的研究表明
1.3 VBNC状态诱导、复苏示意图(Ayrapetyan and Oliver, c diagram of the induction and resuscitation for VBNC (Ayrape下,一个细菌群体(红色代表 VBNC 细胞,绿色代表可培养细胞)随(实线),然而一大部分不可培养的活细胞仍然存活(虚线);当把头),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可培养细胞不断增殖,最终又形成一个次报道以来,VBNC 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BNC 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前已知 85 种细菌存在种为革兰氏阳性菌,8 种为革兰氏阴性菌,具体如下表1.7 已报道VBNC状态的植物病原细菌Table 1.7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has been reported VBN中文名Chinese name拉丁学名Latin name密执安棒状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 michiganensis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最新进展[J]. 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2]PMA-PCR方法快速检测VBNC状态青枯菌[J]. 于小龙,徐进,张昊,许景升,黄雯,胡晓梅,冯洁,王学利. 植物保护. 2016(01)
[3]基于PMA-qPCR检测青枯菌5号生理小种活菌的方法[J]. 曹梦琪,王旭东,王俊,盛晟,吴福安. 蚕业科学. 2015(06)
[4]贵州省辣椒新品种对疫病和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研究[J]. 谭清群,袁洁,杨学辉,陈小均,王莉爽,吴石平. 种子. 2014(11)
[5]基于EMA-qPCR的茄科青枯菌活体检测技术的建立[J]. 熊书,殷幼平,王芳,王中康. 微生物学通报. 2013(09)
[6]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J]. 孙思,伍慧雄,王军. 中国森林病虫. 2013(05)
[7]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 徐进,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4)
[8]植物病原细菌的VBNC状态研究进展[J]. 蒋娜,李健强,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3)
[9]茄科作物青枯病研究进展[J]. 乔俊卿,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梁雪杰,张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1)
[10]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J]. 周训军,王静,杨玉文,赵廷昌,高必达. 微生物学通报. 2012(10)
博士论文
[1]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D]. 蒋娜.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大肠杆菌碳源代谢及氧化应答与自然遗传转化的相关性研究[D]. 郭萌月.武汉大学 2015
[3]RpoS在大肠杆菌自然遗传转化中的功能研究[D]. 张研.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青枯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植物精油抑菌活性评价[D]. 黄雯.西南大学 2017
[2]青枯菌copSRABCD抗铜基因簇的功能研究[D]. 胡小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土壤青枯菌群体的动态消涨规律与分子检测方法研究[D]. 于小龙.天津农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383693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青枯菌的地理分布(jiangetal.,2017)
直接被青枯菌作为营养代谢底物,使得青枯菌在土壤、水体或者田间无症杂草的根际周围以腐生方式长期存活,并藉此随土壤和水流传播(Genin and Denny, 2012; Schell, 2000)。图1.2 青枯菌侵染循环(Genin, 2010)Fig.1.2 Infection cycle of R. solanacearum (Genin, 2010)青枯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和机理,前人的研究已比较清楚,但青枯菌在土壤中的生存状态尚未揭示,这对于土传病害青枯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实验室前期试验研究表明,以发病地块土壤总DNA为检测靶标,采用青枯菌特异性引物759F/760R进行PCR扩增后,部分检测结果呈阳性。而从土壤的悬浮液中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涂板却很难分离出青枯菌的菌落,以此我们推测青枯菌在土壤环境中可能进入非可培养状态,并于该状态下长期存活。1.2 细菌 VBNC 状态的特征、诱导和复苏上节内容中,我们提到了青枯菌可能会以一种非可培养状态在土壤环境长期存活。而大量的研究表明
1.3 VBNC状态诱导、复苏示意图(Ayrapetyan and Oliver, c diagram of the induction and resuscitation for VBNC (Ayrape下,一个细菌群体(红色代表 VBNC 细胞,绿色代表可培养细胞)随(实线),然而一大部分不可培养的活细胞仍然存活(虚线);当把头),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可培养细胞不断增殖,最终又形成一个次报道以来,VBNC 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BNC 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前已知 85 种细菌存在种为革兰氏阳性菌,8 种为革兰氏阴性菌,具体如下表1.7 已报道VBNC状态的植物病原细菌Table 1.7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has been reported VBN中文名Chinese name拉丁学名Latin name密执安棒状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 michiganensis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最新进展[J]. 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2]PMA-PCR方法快速检测VBNC状态青枯菌[J]. 于小龙,徐进,张昊,许景升,黄雯,胡晓梅,冯洁,王学利. 植物保护. 2016(01)
[3]基于PMA-qPCR检测青枯菌5号生理小种活菌的方法[J]. 曹梦琪,王旭东,王俊,盛晟,吴福安. 蚕业科学. 2015(06)
[4]贵州省辣椒新品种对疫病和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研究[J]. 谭清群,袁洁,杨学辉,陈小均,王莉爽,吴石平. 种子. 2014(11)
[5]基于EMA-qPCR的茄科青枯菌活体检测技术的建立[J]. 熊书,殷幼平,王芳,王中康. 微生物学通报. 2013(09)
[6]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J]. 孙思,伍慧雄,王军. 中国森林病虫. 2013(05)
[7]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 徐进,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4)
[8]植物病原细菌的VBNC状态研究进展[J]. 蒋娜,李健强,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3)
[9]茄科作物青枯病研究进展[J]. 乔俊卿,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梁雪杰,张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1)
[10]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J]. 周训军,王静,杨玉文,赵廷昌,高必达. 微生物学通报. 2012(10)
博士论文
[1]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D]. 蒋娜.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大肠杆菌碳源代谢及氧化应答与自然遗传转化的相关性研究[D]. 郭萌月.武汉大学 2015
[3]RpoS在大肠杆菌自然遗传转化中的功能研究[D]. 张研.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青枯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植物精油抑菌活性评价[D]. 黄雯.西南大学 2017
[2]青枯菌copSRABCD抗铜基因簇的功能研究[D]. 胡小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土壤青枯菌群体的动态消涨规律与分子检测方法研究[D]. 于小龙.天津农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383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3836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