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02-11 09:11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它由胞内致病菌布鲁氏菌引起,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布鲁氏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复制,通过表达不同的毒力因子和使用各种逃逸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这导致了一部分布鲁氏菌病可以由急性演变到慢性从而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基因变异的研究证实了基因多态性对人类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预期影响。由于目前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还没有批准的人类疫苗,而且治疗方法尚不确定,有复发的危险。本文重点总结了布鲁氏菌逃逸免疫系统的方法及基因多态性对疾病的可能影响,以期对未来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线索。
【文章来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36(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
2 布鲁氏菌病原学特征
3 布鲁氏菌感染宿主时的免疫特性
3.1 毒力因子
3.1.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3.1.2 BvrR / BvrS
3.1.3 IV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因子
3.1.3.1 VirB操纵子编码的IV型分泌系统(T4SS)
3.1.3.2 VirJ
3.1.3.3 LuxR 型转录调控子
3.1.4 环状β-1,2-葡聚糖(CbG)
3.1.5 热休克蛋白60(Hsp60)
3.1.6 布氏小体形成相关毒力因子
3.1.6.1 过氧化氢酶(CAT)
3.1.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1.6.3 尿素酶
3.1.6.4 烷基过氧化氢还原酶(ahpc&D)
3.1.6.5 细胞色素氧化酶(cydDCAB)
3.1.6.6 一氧化氮还原酶(norD)
3.1.6.7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A(BvfA)
3.1.6.8 Nramp1基因
3.2 免疫逃逸策略
3.2.1 逃避先天性免疫
3.2.2 调节获得性免疫
3.2.2.1 干扰细胞因子产生
3.2.2.2 干扰模式识别受体
3.2.3 自噬途径的选择性颠覆
3.2.4 抑制细胞凋亡
3.2.5 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作用
4 宿主免疫机制及新发现
4.1 先天免疫反应
4.2 适应性免疫
5 基因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人布鲁杆菌病的随访调查和诊断方法研究[D]. 马琳.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20006
【文章来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36(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
2 布鲁氏菌病原学特征
3 布鲁氏菌感染宿主时的免疫特性
3.1 毒力因子
3.1.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3.1.2 BvrR / BvrS
3.1.3 IV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因子
3.1.3.1 VirB操纵子编码的IV型分泌系统(T4SS)
3.1.3.2 VirJ
3.1.3.3 LuxR 型转录调控子
3.1.4 环状β-1,2-葡聚糖(CbG)
3.1.5 热休克蛋白60(Hsp60)
3.1.6 布氏小体形成相关毒力因子
3.1.6.1 过氧化氢酶(CAT)
3.1.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1.6.3 尿素酶
3.1.6.4 烷基过氧化氢还原酶(ahpc&D)
3.1.6.5 细胞色素氧化酶(cydDCAB)
3.1.6.6 一氧化氮还原酶(norD)
3.1.6.7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A(BvfA)
3.1.6.8 Nramp1基因
3.2 免疫逃逸策略
3.2.1 逃避先天性免疫
3.2.2 调节获得性免疫
3.2.2.1 干扰细胞因子产生
3.2.2.2 干扰模式识别受体
3.2.3 自噬途径的选择性颠覆
3.2.4 抑制细胞凋亡
3.2.5 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作用
4 宿主免疫机制及新发现
4.1 先天免疫反应
4.2 适应性免疫
5 基因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人布鲁杆菌病的随访调查和诊断方法研究[D]. 马琳.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20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6200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