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
本文关键词: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重金属镉(Cd)是生物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它会随工业“三废”排放到土壤中,并且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因此Cd污染土壤的修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进行Cd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而Cd超富集植物是这一技术应用的关键。因此加强对Cd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是推动植物修复Cd污染环境实际应用的基础。本论文选择生长快、易获得的Cd超富集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作为研究材料,选择编码谷酰半胱氨酸巯基合成酶(GS)的gshB基因作为外源目的基因,希望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建立转基因的油菜毛状根体系,为研究植物根系与Cd的相互作用提供简便可靠的实验体系。方法:发根农杆菌介导法是植物转基因技术常用的方法之一,本论文利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和携带gshB基因的发根农杆菌分别转化油菜,获得野生型油菜毛状根和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为了实现油菜毛状根的诱导并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利用正交试验(L8(27))的方法,考查了发根农杆菌菌种(ATCC 11325、ATCC 15834)、油菜外植体(子叶、茎段)、侵染时间(10 min、30min)、激素(2,4-D、NAA)四因素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利用热激法将构建的重组pRI101-gshB质粒转入发根农杆菌ATCC11325中,获得改造的含有gshB目的基因的ATCC 11325菌种。利用PCR和RT-PCR技术对转化的毛状根进行鉴定,确定毛状根转化的关键基因rolC和目的基因gshB已经整合到油菜毛状根组织的DNA中。最后对油菜毛状根进行初步的Cd胁迫应激响应研究。将转gshB基因毛状根和野生型毛状根分别置于不含Cd和含50 μmol/L Cd的MS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7d后取样测定毛状根的生物量、毛状根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丙二醛(MDA)的含量,并且通过PI染色检测Cd胁迫下的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菌种和侵染时间的交互作用、外植体种类对油菜毛状根的诱导达到显著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ATCC11325对预培养48 h的油菜子叶进行转化,转化时间 10 min,同时加入0.3 mg/L的2,4-D激素时,油菜毛状根的转化率可达到73%。PCR扩增结果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中的rolC基因已经插入并整合到油菜的植物基因组中,表明成功诱导出了油菜毛状根体系。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的油菜毛状根最佳诱导条件,用含有重组pRI101-gshB质粒的发根农杆菌ATCC 11325侵染油菜子叶,诱导出了转gshB基因的油菜毛状根。PCR结果表明转gshB基因毛状根DNA基因组中含有960 bp左右的gshB基因片段,证明目的片段已经整合到油菜核基因组中。采用RT-PCR反转录油菜RNA获得cDNA序列,PCR结果显示cDNA序列中含有960 bp的目的片段,表明目的基因已经在毛状根中转录,说明成功获得了转gshB基因的油菜毛状根。毛状根的Cd胁迫应激响应的初步实验表明,50 μmol/L的Cd对油菜野生型毛状根和转gshB毛状根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油菜野生型毛状根和转gshB毛状根中SOD、POD酶的活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MDA的含量都增大,PI染色程度加深。同时,在50 、μmol/L的Cd处理下,转gshB毛状根中SOD和POD酶活性的升高比例高于野生型毛状根,MDA的量和PI染色程度都低于野生型毛状根。这可能是由于转入的gshB基因提高了油菜毛状根螫合Cd的能力,减轻了毛状根被Cd毒害的程度。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体系的建立,可为后续利用油菜毛状根探究植物根系富集Cd的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研究体系。
【关键词】:油菜 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正交试验 毛状根 gshB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引言13-19
- 1.1 镉污染环境修复现状13-14
- 1.1.1 重金属镉的危害13
- 1.1.2 传统方法在修复重金属镉污染环境中的应用13
- 1.1.3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13-14
- 1.2 植物组织细胞在修复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4
- 1.3 植物耐受重金属镉的机制14-16
- 1.3.1 植物螯合肽的螯合原理14-15
- 1.3.2 gshB基因富集重金属镉的分子机制15
- 1.3.3 膜转运蛋白转运作用15-16
- 1.4 重金属镉超富集植物转基因毛状根改造研究16-17
- 1.5 油菜在修复镉污染土壤中的研究17
- 1.6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17-19
- 1.6.1 课题研究目标17
- 1.6.2 课题研究意义17-19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19-30
- 2.1 实验材料19-21
- 2.1.1 植物材料19
- 2.1.2 菌种和质粒19
- 2.1.3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19
- 2.1.4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置19-20
- 2.1.5 实验仪器20-21
- 2.2 实验方法21-30
- 2.2.1 菌株及其培养21
- 2.2.2 无菌苗的获得21-22
- 2.2.3 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22
- 2.2.4 正交试验设计22-23
- 2.2.5 油菜毛状根的PCR检测23
- 2.2.6 构建重组质粒pRI101-gshB23-27
- 2.2.7 菌液PCR鉴定转gshB发根农杆菌ATCC1132527
- 2.2.8 转gshB基因毛状根的诱导27
- 2.2.9 转gshB基因毛状根的PCR鉴定27-28
- 2.2.10 转gshB基因毛状根的RT-PCR鉴定28
- 2.2.11 毛状根生长状况的观察和生物量的检测28-29
- 2.2.12 SOD酶和POD酶活性的测定29
- 2.2.13 MDA含量的测定29
- 2.2.14 毛状根的PI染色29-30
- 3 实验结果30-43
- 3.1 油菜毛状根诱导的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30-32
- 3.1.1 不同菌株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31
- 3.1.2 不同外植体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31
- 3.1.3 不同侵染时间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31-32
- 3.1.4 不同外源激素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32
- 3.2 油菜毛状根诱导的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32-33
- 3.3 油菜毛状根的鉴定33-34
- 3.4 连接产物pRI101-gshB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34-35
- 3.5 菌液PCR鉴定转gshB发根农杆菌ATCC1132535
- 3.6 转gshB基因毛状根的诱导和鉴定35-36
- 3.7 RT-PCR鉴定转gshB基因毛状根36-37
- 3.8 Cd胁迫对毛状根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37-39
- 3.9 Cd胁迫对毛状根SOD酶活性的影响39-40
- 3.10 Cd胁迫对毛状根POD酶活性的影响40-41
- 3.11 Cd胁迫对毛状根MDA含量的影响41-42
- 3.12 Cd胁迫下毛状根的PI染色荧光显微结果42-43
- 4 实验结果讨论43-46
- 5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1
- 学位论文数据集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向德军,丁家宜,刘涤;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年01期
2 刘峻,丁家宜,周倩耘;人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对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年04期
3 张广求,王伯初,段传人,胡凯;提高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与技术[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于树宏,赵丽丽,王伟,张嫡群;影响虎杖毛状根高频诱导的因素探讨[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9期
5 于海娣;王慧梅;付玉杰;;木豆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J];植物研究;2012年04期
6 龚联遂;根癌病土壤杆菌诱导转化毛状根能力的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7 向德军,丁家宜;甘草毛状根系统的建立及其次生化合物的初步分析[J];植物学通报;1992年S1期
8 江洪如,涂艺声,王碧琴,丁建南;龙胆毛状根的诱导培养[J];江西科学;1995年04期
9 罗寿青,胡虹,杨崇仁,段金玉,李存信;地不容毛状根的培养[J];云南植物研究;1997年04期
10 许铁峰,张汉明,丁如贤,李博华,张巧艳,郑汉臣;粟米草毛状根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虎杖毛状根的诱导、优化培养及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郝瑞文;贾敬芬;林雪;郝建国;;怀牛膝毛状根转化系的建立及其齐墩果酸含量的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傅承新;姜维梅;王沛;王晓韵;陈绍媛;;八角莲毛状根的诱导及其鬼臼毒素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峻;丁家宜;周倩耘;何林;;真菌诱导子对人参毛状根皂苷生物合成和生长的影响[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世海;毕晓秀;;紫锥菊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生物活性成分分析[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胡之璧;刘涤;宋纯清;;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是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刘成洪;段艳冰;张磊;张汉明;陈万生;;短葶飞蓬毛状根的诱导及黄酮含量测定[A];长三角现代植物生物学与农业专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郝瑞文;贾敬芬;郝建国;;发根农杆菌介导牛膝遗传转化及转化体的齐墩果酸含量测定[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肖雄健;范文毅;杨敬平;朱凌;杨永华;;甘草细胞次生物形成和调控的初步研究[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华锋;上海中医药大学黄芪毛状根培养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张建中 季文;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建成[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洪伟;发根农杆菌诱导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及抗旱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翟丹丹;青蒿毛状根中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及其生物合成调控探索[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肖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柑橘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基因柑橘溃疡病抗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春丽;丹参中次生物质积累与可溶性糖代谢及激素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娣;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相关生理生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王成龙;苦荞毛状根的诱导及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礼强;甘草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转HMGR、SQS1、β-AS基因毛状根培养体系的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刘静;紫草LeEIL-1基因过表达毛状根的诱导及对紫草宁合成的调控效应[D];南京大学;2014年
5 侯秀娟;高花青素毛状根生物反应器的创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韩昱姝;金铁锁毛状根的扩大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7 王琨儒;夏枯草迷迭香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毛状根体系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腾;转IRT1基因龙葵毛状根体系的建立及其对镉胁迫响应的初步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李晓丽;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刘佳;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机理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转gshB基因油菜毛状根的诱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49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