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发布时间:2017-08-29 23:24

  本文关键词: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普通小麦 核心种质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摘要】: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占总参试材料的56.6%,其硬质麦基因型共有Pina-D1b、Pina-D1r、Pina-D1s、Pina-D1l、Pinb-D1b、Pinb-D1p、Pinb-D1ac、Pinb-D1e、Pinb-D1t和Pinb-D1u共10种单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2.1%、5.3%、4.5%、0.8%、25.8%、15.7%、0.4%、0.4%、0.8%和0.8%。可以看出,Pinb-D1p在参试材料硬质麦中占据主导地位,PINA蛋白缺失类型也有广泛的分布。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山西、河南、云南和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较为丰富。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农家种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更为丰富。在各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拥有PINA-null类型的小麦品种SKCS籽粒硬度显著高于拥有Pinb-D1b和Pinb-D1p类型的小麦品种。本项研究表明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籽粒硬度主效基因变异类型,结合先前研究中认为的PINA-null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b-D1b类型,但拥有相对较好的印度薄饼加工品质,因此品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育种目标有选择的利用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普通小麦 核心种质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031) 国家973发展规划(2014CB160303;2014CB138105)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4IRTSTHN010)共同资助
【分类号】:S512.1
【正文快照】: *通讯作者,chf0088@163.comDetection of Allelic Variation of Puroindoline Genes in Collections of BreadWheat from Yellow and Huai Wheat RegionLiu Hongmei Zhu Zibo Tian Qiuzhen Wang Yongyan Zhang Lingran Dong Zhongdong Zhao Lei CuiDangqun Chen Feng*National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洪文,王岳光,胡文明;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研究进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丽;于亚雄;郭世华;胡银星;杨金华;程耿;;云南低纬高原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3 田素梅;;两种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比较试验[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2年04期

4 李庆春,李宗智,常文锁,范欣焕;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小麦籽粒硬度[J];作物品种资源;1991年04期

5 张玉良,王文真,王光瑞;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2年03期

6 王立秋,卢少源,李宗智;小麦籽粒硬度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4年01期

7 陈锋,李根英,耿洪伟,夏兰芹,夏先春,何中虎;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8 郭世华,何中虎,马庆,王洪刚;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2期

9 郭世华;刘丽;于亚雄;马庆;杨金华;程耿;胡银星;;中国冬播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变异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10 丁茂予;马传喜;夏先春;陈锋;司红起;;普通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标记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立廷;姜泽群;崔翠菊;苗英杰;汪越胜;杨广笑;何光源;;麦族硬度基因分子进化及puroindoline A基因表达研究[A];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世华;何中虎;夏兰芹;王洪刚;张庆祝;;我国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的STS检测[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耿洪伟;何中虎;夏兰芹;陈新民;张庆祝;王德森;;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转外源puroindoline基因小麦[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04年

4 郭世华;刘丽;于亚雄;何中虎;;小麦籽粒硬度Friabilin蛋白SDS-PAGE生化标记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世华;中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生化和分子标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2 常成;小麦及近缘种属籽粒硬度、多酚氧化酶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明洁;山羊草籽粒硬度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引;Puroindoline及其与1Ax1组合对小麦籽粒硬度和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业伦;普通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翠平;小麦籽粒硬度及其与面包品质的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2 霍华蕾;从山羊草中分离小麦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突变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佳;小麦籽粒硬度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郑明辉;中国粗山羊草中新型puroindoline基因的克隆及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志业;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籽粒硬度相关性状分析及Gsp-1基因SNP变异与籽粒硬度的关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福彦;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向楠;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欢欢;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与品质关系分析以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刘德安;Friabilin蛋白与小麦籽粒硬度和面团性状的关系及山东小麦Pinb基因型的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10 岳淑芳;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和Pinb-D1b基因分子标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6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756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