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协调型小麦分蘖成穗规律及控制基因的QTL定位

发布时间:2017-09-24 17:11

  本文关键词:协调型小麦分蘖成穗规律及控制基因的QTL定位


  更多相关文章: 协调型小麦 分蘖 单株成穗数 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分析


【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小麦育种家最重要的目标。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性状的三大要素。协调型小麦是指在具有较高成穗数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大穗重的一种新型小麦品种,它不仅有效地协调了穗数和穗重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具有抗病、高产和优质等特点。本实验利用协调型1RS.1BL易位系小麦新品种川农18和1RS.1BL易位品系1208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并对该群体进行分蘖成穗规律的统计分析和单株分蘖成穗数的QTL定位,以期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基,进一步开发小麦产量潜力,突破四川地区现有生态穗容量。本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利用协调型1RS.1BL易位系小麦品种川农18和1RS.1BL易位品系1208作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F11),该群体中分蘖和单株成穗均为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株最高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52。群体中各家系最高分蘖数介于6.9-20.2个,单株成穗数介于4.4-12.4个,分蘖成穗率介于0.40-0.85。该群体中存在高分蘖成穗的株系。2.在1157个SSR分子标记中,经双亲间的筛选得到138个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占所有分子标记数的11.9%。其中110个分子标记应用QTL IciMapping V3.2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覆盖了除1A和7B之外的小麦19条染色体。23个标记位于A染色体组,53个标记位于B染色体组,34个标记位于D染色体组。其中位于B染色体组中标记最多,覆盖总长达1804.01cM,平均遗传距离34.04cM。3.分别将群体的单株最高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进行分组:低分蘖组(5-10苗),中分蘖组(11-15苗)和高分蘖组(16-23苗);低成穗组(4-6穗),中成穗组(7-9穗)和高成穗组(10-12穗)。通过各组与筛选出的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分子标记Xbarc74,Xbarcl56,Xbarc232,Xgwm533与最高分蘖和单株成穗两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4.利用QTL IciMapping V3.2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该群体各时期分蘖数和成穗数的QTL分析,以LOD2.5为阈值,共检测出24个加性QTL,涉及1B、1D、2A、2B、3D、4B、4D、5B、7A和7D染色体。其中14个控制分蘖的QTL位点,可以解释9.16%-37.81%的表型变异,2个控制成穗的QTL位点,分别解释了12.42%和16.4%的表型变异,8个与单株成穗率有关的QTL,可以解释8.2%-38.27%的表型变异。5.利用QTL IciMapping V3.2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分析。共检测到1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具有较高的LOD值(LOD5.0),可以解释10.12%-51.4%的表型变异。9对随机位点间的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分蘖性状中6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单株成穗中3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仅有1对随机位点与加性QTL的互作,位于2B染色体上,贡献率为39.98%,其上位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在分蘖成穗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基因上位性效应对分蘖成穗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冬至后分蘖单株成穗初期分蘖。
【关键词】:协调型小麦 分蘖 单株成穗数 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文献综述12-27
  • 1.1 小麦育种12-15
  • 1.1.1 中国主要麦区及栽培模式13-14
  • 1.1.2 1RS.1BL易位系14-15
  • 1.2 数量性状15-17
  • 1.2.1 成穗数16-17
  • 1.3 QTL定位17-21
  • 1.3.1 作图群体的构建17-18
  • 1.3.2 用于小麦QTL定位的主要分子标记18-20
  • 1.3.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原理20
  • 1.3.4 QTL定位分析方法20-21
  • 1.4 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21-24
  • 1.5 穗部相关QTL定位研究现状24-27
  •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27
  • 2. 材料与方法27-31
  • 2.1 研究材料27
  • 2.2 研究方法27-31
  • 2.2.1 田间试验27-28
  • 2.2.2 DNA的提取28-29
  • 2.2.3 鉴定亲本和群体基因型29-31
  • 2.2.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方法31
  • 2.2.5 QTL定位方法31
  • 3. 结果与分析31-46
  • 3.1 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31-34
  • 3.2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34-39
  • 3.3 加性QTL分析39-43
  • 3.4 上位性QTL分析43-46
  • 4. 讨论46-50
  • 5.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翠;张涛;蒋开锋;杨莉;郑家奎;;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3期

2 苏成付;邱新棉;李付振;;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2年08期

3 刘宾;赵亮;张坤普;朱占玲;田宾;田纪春;;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任永哲;徐艳花;白娇娇;王文静;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J];种子;2014年03期

5 杨晓军;路明;张世煌;周芳;曲延英;谢传晓;;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遗传;2008年11期

6 章珍;翟洪翠;王华忠;;小麦株高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郝转芳;李新海;张世煌;;玉米耐旱QTL定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年02期

8 林冬枝;张永娟;张俊芝;罗利军;董彦君;;水稻苗期生长对缺磷响应的QTL定位(英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1期

9 张国宏;杨德龙;栗孟飞;李兴茂;倪胜利;幸华;;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遗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9期

10 左海龙;肖珂;张永娟;张俊芝;巩迎军;董彦君;;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相关的QTL定位(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正伟;王志春;林鸿宣;矢野昌裕;;水稻耐碱性QTL定位分析[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明;蒋锋;刘鹏飞;张姿丽;陈青春;;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万建林;;水稻耐亚铁毒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冯跃;曹立勇;吴伟明;沈希宏;占小登;翟荣荣;王汝慈;陈代波;程式华;;水稻苗期耐低氮胁迫的QTL定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景蕊莲;杨德龙;昌小平;;小麦几个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定位分析[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文欣;;玉米多分离群体的QTL定位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岳兵;薛为亚;邢永忠;靳德明;张启发;;水稻后期抗旱性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吴海滨;张淑玲;赵德刚;李迪;;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一个极度偏分离分子标记的分析[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绍波;章志宏;段世华;李绍清;付彬英;李阳生;朱英国;;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陈美霞;祁建民;危成林;谢增荣;林培清;兰涛;;红麻6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菁;九刺鱼适应性进化中形态变化及形态学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崔阔澍;彩色马铃薯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花青素等重要性状QTL定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永虎;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抗旱相关农艺性状QTL定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立盘;大麦旗叶重要性状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龚文兵;香菇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陈志德;水稻不同品种耐镉性鉴定及耐镉胁迫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魏昕;玉米丝裂病遗传效应分析及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丽华;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白斌;普通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与白粉病成株抗性QTL聚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毛双林;小麦重要性状QTL元分析及光合功能与耐湿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小麦氮高效材料筛选及氮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蒋云峰;西藏半野生小麦强休眠性状的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田凡;利用高代自交系构建小麦的SSR标记遗传图谱与分蘖数的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唐昊;1RS.1BL易位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地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冬梅;饲草型小黑麦的遗传图谱构建及草产量和抗锈病相关基因的QTL定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6 胡雅君;小麦花后不同器官WSC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元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7 连俊方;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祥孔;牙鲆家系建立和生长、性别相关性状数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9 石广丽;山葡萄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霜霉病抗性QTL定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嘉;甘蓝型油菜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和分枝数的QTL定位以及株高候选基因的克隆[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2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12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