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斑鱼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通过其相互作用介导了机体免疫系统由先天性到获得性免疫的转变,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趋化因子受体能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对细胞的增殖、存活、凋亡等生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了刺激隐核虫可引起鱼类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趋化因子系统可能参与宿主抗刺激隐核虫免疫应答,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阐明趋化因子系统在宿主抗刺激隐核虫中的作用,本文基于斜带石斑鱼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趋化因子和受体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克隆获得了2个趋化因子和8个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这些基因在刺激隐核虫感染前后的转录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构建了趋化因子和多个趋化因子受体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制备了趋化因子受体XCR1-3的多抗,最后,通过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对NF-κB的调节作用。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论文克隆获得了斜带石斑鱼趋化因子CCL25和CXCL12-2,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CR9-1、CCR9-2、CXCR3、CXCR4-2、CXCR7、XCR1-1、XCR1-2和XCR1-3的序列,其ORF区的长度分别为324 bp、309 bp、1119 bp、1125 bp、1110 bp、1152 bp、1137 bp、1011 bp、1044 bp和1074 bp。进化分析表明克隆得到的趋化因子和受体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均与相对应的鱼类同源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2)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健康石斑鱼组织中,CCL25、CXCR4-2、CCR9-1、CCR9-2、XCR1-1、XCR1-2和XCR1-3等基因主要在免疫组织上表达,其中,CXCR4-2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CCL25、CCR9-1和CCR9-2在胸腺中表达量最高;而刺激隐核虫感染后的表达谱分析显示CCL25、CXCL12-2、CXCR4-2、XCR1-1、XCR1-2和XCR1-3的在感染部位——皮肤和鳃的表达量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其中CCL25、CXCL12-2、XCR1-1、XCR1-2和XCR1-3变化显著,CCL25、CXCL12-2、CCR9-1、CXCR3、CXCR4-2、XCR1-1、XCR1-2和XCR1-3在造血组织——头肾和脾脏中均表现为上调,暗示了相关免疫细胞的增殖;(3)论文表达了CCL25、CXCL12-2和XCR1-3融合蛋白,为下一步开展趋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利用重组表达的XCR1-3蛋白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并成功标记了石斑鱼外周血XCR1-3+细胞,为开展XCR1-3+细胞的组织分布及抗病功能研究提供工具;(4)论文构建了CCL25和CXCL12候选受体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A-CCR9-1、CCR9-2、CXCR4-2和CXCR7,这四个重组质粒在HEK293T和CLC细胞系中均能表达。在HEK293T细胞系中,四个趋化因子受体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均表现出抑制NF-κB的活性,但抑制效果不显著。而在CLC细胞系中,CCR9-1、CCR9-2和CXCR4-2对NF-κB的活性仍起着抑制作用,其中,CCR9-2和CXCR4-2抑制效果显著,而CXCR7却能显著激活NF-κB的活性,而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石斑鱼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刺激隐核虫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英文缩略词7-10
- 1 前言10-25
- 1.1 鱼类的免疫系统10-15
- 1.2 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概况15-21
- 1.3 鱼类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研究进展21-22
- 1.4 刺激隐核虫及其免疫学研究进展22-24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25
- 2 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25-42
- 2.1 材料25-26
- 2.2 试验方法26-30
- 2.3 结果与分析30-39
- 2.4 讨论39-40
- 2.5 小结40-42
- 3 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谱分析42-51
- 3.1 材料42-43
- 3.2 试验方法43-44
- 3.3 结果与分析44-48
- 3.4 讨论48-49
- 3.5 小结49-51
- 4 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功能初步研究51-71
- 4.1 材料51-54
- 4.2 试验方法54-62
- 4.3 结果与分析62-68
- 4.4 讨论68-70
- 4.5 小结70-71
- 全文总结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克强,刘为民,丁一凡;化学趋化因子与家畜疾病[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汪金兔;李炯棠;万玉美;冀培丰;崔润滋;张研;蒋丽;徐鹏;孙效文;;鲤CC型趋化因子CCL-C5a样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与进化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4期
3 赫崇波;王强;刘卫东;周遵春;徐晓虹;;鱼类趋化因子基因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6年07期
4 张金洲;陈新华;;鱼类趋化因子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S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亚蕾;王飞;;炎症早期白介素-10对趋化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2 张灿;李在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T细胞的迁移[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王广;毛节明;王宪;;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单核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增加[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王凤云;唐旭东;王萍;姚乃礼;;趋化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周玉斌;;不只是吸引:趋化因子在B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作用[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新;Joost J.Oppenheim;O.M.Zack Howard;;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中药药理研究新领域[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7 方菁;Wolfgang K銉nig;Brigitte K銉nig;;细菌超抗原毒素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其受体表达的影响[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马向娟;任汉云;严智昌;董玉君;刘微;邱志祥;欧晋平;王莉红;孙玉华;梁赜隐;许蔚林;李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和血浆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先安;熊思东;沈燕;倪晶;;CCL20的表达与鉴定[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肖亮;傅宏;丁国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时骏;中医博士在美国出了成果[N];健康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路涛;趋化因子CCL11、CCL17、CCL26、CCL27在荨麻疹患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卞广兴;新方法寻找未知趋化因子及其克隆与表达[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刘斌;人单核细胞(THP-1)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趋化因子CXCL14(MIP-2γ/BRAK)受体的寻找[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李奕;趋化因子CCL2、CCL3、CCL14调节巨噬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归巢、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郑琪;人巨细胞病毒UL128趋化因子功能鉴定及致耳聋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卢瑛;Apelin调控内皮细胞粘附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杨丽红;非特异性角膜炎症反应中朗格汉斯细胞成熟和趋化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许从峰;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趋化因子的调节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滢;趋化因子CXCL9/10/11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及15d-PGJ2的调控作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培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抑制强直性脊柱炎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CXCR6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菀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朱自伟;莱姆病螺旋体毒力因子BmpA在刺激THP-1细胞产生趋化因子中的作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升;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趋化因子促进肝癌转移[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6 邹刚刚;牙鲆3种CC型趋化因子的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及分析[D];浙江海洋学院;2014年
7 李旭;蛇毒中趋化活性成分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范菁;复方甘草酸苷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伦亮;广谱趋化作用抑制剂的体内筛选及其活性鉴定[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马威;血清趋化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67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6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