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微平行管道内两层流体的电渗流动
发布时间:2020-06-03 01:28
【摘要】:在旋转微平行管道内,本文研究了两不相容流体的电渗流问题.通过使用线性泊松玻尔兹曼(Poisson-Boltzmann)方程考虑了双电层(EDL)的电势分布.根据电荷密度分布和在旋转框架内的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得到了流动速度的解析解.此外,在两层流体的界面处考虑了应力的平衡条件,其中应力包括切应力和Maxwell应力.由于微管道旋转的影响,在垂直于主流流动的方向上科氏(Coriolis)力会产生一个第二横向流动,并且沿着主流方向两层流体的速度剖面有一个减弱的流动趋势.结果表明,两层流体的速度剖面被许多无量纲参数影响,如两层流体的介电常数比ε、密度比ρ、粘度比μ、旋转角速度ω、界面zeta电势差Δφ~*、界面电荷密度跳Q、两层牛顿流体的厚度h_1~*,h_2~*和电动宽度K_1,K_2.我们发现,较小的μ和较大的ε,Δφ~*会导致下层流体(称为流体II)产生较大的速度剖面,但是对于上层流体(称为流体I)却有一个相反的趋势.Q的增加或是ρ的减小会导致流体I和流体II的速度剖面都增加.更进一步地,当h_1~*和h_2~*一样时,在界面处主流速度不依赖于界面zeta电势差Δφ~*,而受介电常数比ε和流体II的电动宽度K_2的影响.
【图文】:
第二章 预备知识2.1 双电层情况下,水性溶液(电解质溶液)是电中性的.然而,当流体的电解质溶液(如硅,玻璃等)相接触时,壁面的化学成分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化学发应使.当溶液的 PH 值小于 3 时,壁面通常带负电荷,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的异性离导致正电荷聚集在壁面附近,形成stern layer.这时,表面电荷与stern层的离子量,从而形成一个电中性的微团,stern 层的特点是厚度大约为一个离子的er 相邻的是扩散层(diffuse layer),扩散层中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且满足 B一层中的离子受到外力时,可以自由移动从而形成动电理论现象.我们把 st来称为双电层,双电层的电势分布用 Poisson-Boltzman(P-B)方程描述.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旋转微平行管道内两层流体的电渗流动3.1 建立数学模型 展示的是旋转微平行管道内两层牛顿流体电渗流的几何模型.流体之间,平行板间的距离为 h.平行板的长和宽记为 L 和 W,并且假行管道内充满着两不相容的导电溶液,即流体 I 和流体 II.由于两电们分别有不同的电势,φ1和φ2,和不同的速度,,1 v 和2 v .整个系系中,并且沿着 z 轴方向以角速度 旋转(见图 3.1.1).两层流体的上平板分别位于 z=-h2和 z=h1.此外,这个 EOF 是由一个外加的 DE0.本文中*表示为无量纲的物理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357.3
本文编号:2694081
【图文】:
第二章 预备知识2.1 双电层情况下,水性溶液(电解质溶液)是电中性的.然而,当流体的电解质溶液(如硅,玻璃等)相接触时,壁面的化学成分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化学发应使.当溶液的 PH 值小于 3 时,壁面通常带负电荷,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的异性离导致正电荷聚集在壁面附近,形成stern layer.这时,表面电荷与stern层的离子量,从而形成一个电中性的微团,stern 层的特点是厚度大约为一个离子的er 相邻的是扩散层(diffuse layer),扩散层中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且满足 B一层中的离子受到外力时,可以自由移动从而形成动电理论现象.我们把 st来称为双电层,双电层的电势分布用 Poisson-Boltzman(P-B)方程描述.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旋转微平行管道内两层流体的电渗流动3.1 建立数学模型 展示的是旋转微平行管道内两层牛顿流体电渗流的几何模型.流体之间,平行板间的距离为 h.平行板的长和宽记为 L 和 W,并且假行管道内充满着两不相容的导电溶液,即流体 I 和流体 II.由于两电们分别有不同的电势,φ1和φ2,和不同的速度,,1 v 和2 v .整个系系中,并且沿着 z 轴方向以角速度 旋转(见图 3.1.1).两层流体的上平板分别位于 z=-h2和 z=h1.此外,这个 EOF 是由一个外加的 DE0.本文中*表示为无量纲的物理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35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ie Su;Yong-Jun Jian;Long Chang;Quan-Sheng Liu;;Transient electro-osmotic and pressure driven flows of two-layer fluids through a slit microchannel[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694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69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