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干式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4:08

  本文关键词:干式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预减振滞后值 预减振空间 碟形弹簧 摩擦垫圈 预减振滞后值测试 NVH测试


【摘要】:汽车离合器的主要功能是切断和实现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降低传动系中的一部分振动和噪声。在离合器的滑磨过程中,从动盘总成的减振特性设计决定发动机的噪声的降低程度和振动的传递程度,影响汽车起步或换档的舒适性。因此,从动盘总成设计逐渐成为离合器匹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从动盘总成滞后值是指扭转过程中,扭转减振系统在扭转特性曲线上进程与回程在规定点时扭矩的差值,为扭转特性中的关键参数。干式离合器产品DST190LK,在试车的过程中产生整车怠速异响的问题,检测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发现,预减振滞后值不合格。针对产品存在的问题,对离合器从动盘总成进行拆解和检测,发现DST190LK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共存在3个问题:(1)预减振滞后值低;(2)整车安装前后衰减量大;(3)同一批产品预减振滞后值呈离散状态,一致性差。为解决DST190LK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包括对预减振结构的优化设计、改进前后的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测试以及改进前后的从动盘总成在整车上怠速NVH评价。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的改进从滞后值定义出发,从设计、工艺、材料等多个方面着手,校核改进了预减振空间和碟形弹簧。改进后,碟形弹簧工作负荷值区间曲线斜率较小,负荷值变化率小,并且不存在衰减情况。通过对冲压、热处理工艺过程及设备的改进,提升了碟型垫圈、从动盘、减振盘等零件的制造精度,通过优选摩擦垫圈等阻尼件的材料,提升了摩擦系数,进而提升了预减振滞后值。采用改进后的零件进行从动盘总成装配,进行批量预减振滞后值测试,用以判断改进零件和总成的稳定性。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预减振滞后值合格率达100%,一致性有了显著提升,并且解决了衰减的问题。整车怠速状态NVH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评价,改进后的DST190LK从动盘总成在整车上的怠速表现明显优于改进前的从动盘总成。针对DST190LK匹配的这一车型,预减振滞后值的提高对怠速异响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改善作用,同时确认了最佳匹配这一车型的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范围。
【关键词】:预减振滞后值 预减振空间 碟形弹簧 摩擦垫圈 预减振滞后值测试 NVH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1章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发展现状15-19
  • 1.2.1 商用车离合器16-18
  • 1.2.2 乘用车离合器18-19
  • 1.3 课题及课题背景19-24
  • 1.3.1 课题背景19-23
  • 1.3.2 课题提出23-24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4-27
  • 1.4.1 研究内容24
  • 1.4.2 研究方法24-25
  • 1.4.3 技术路线25-27
  • 第2章 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结构设计27-41
  • 2.1 从动盘总成结构27-28
  • 2.2 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28-31
  • 2.3 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校核及改进31-39
  • 2.3.1 预减振空间校核及改进31-35
  • 2.3.2 预减振碟形弹簧的校核及改进35-38
  • 2.3.3 摩擦垫圈的材料选择38-39
  • 2.4 本章小结39-41
  • 第3章 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改进试验41-49
  • 3.1 预减振滞后值改进试验目的41
  • 3.2 预减振滞后值改进试验设备及方案41-45
  • 3.2.1 试验设备41-42
  • 3.2.2 试验方案42-43
  • 3.2.3 试验操作规程43-45
  • 3.3 试验结果与对比分析45-48
  • 3.3.1 改进前试验结果45-47
  • 3.3.2 改进后试验结果47-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预减振滞后值对整车影响试验49-65
  • 4.1 预减振滞后值对整车影响表现49-50
  • 4.2 预减振滞后值对整车影响试验方案50-52
  • 4.2.1 NVH测试设备及安装方式50-52
  • 4.2.2 NVH测试条件52
  • 4.3 预减振滞后值对整车影响试验结果及分析52-64
  • 4.3.1 改进前NVH试验结果52-57
  • 4.3.2 改进后NVH试验结果57-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5.1 全文总结65
  • 5.2 工作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1
  • 作者简历71-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先华;;大地脉动与精密减振平台[J];振动.测试与诊断;1983年02期

2 贾道和;;船舶减振柜——介绍一种新的尾部减振系统[J];天津航海;1990年03期

3 张晓青;工程机械的主动减振系统[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10期

4 杨必胜;杨川;;零动态刚度被动减振系统分析与仿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年01期

5 吴晓;杨立军;;斜支承弹簧非线性减振系统的固有振动[J];空间结构;2008年04期

6 舒陶;刘士华;陈祖金;任宏光;;小空间光学探测组件减振系统设计[J];航空兵器;2008年02期

7 丁春全;周昊;冯志杰;周俊明;;火箭橇试验减振系统力学仿真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2年08期

8 B.B.Barwig;S.F.Stiemer;杨升田;;抗震钢结构基础减振层的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1984年04期

9 梁守i,

本文编号:546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46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