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能量优化分配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能量优化分配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 同轴并(混)联 能量管理 随机动态规划 历史工况
【摘要】:整车控制器作为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控制策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发动机与电机功率的分配,对整车燃油经济性及驾驶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别针对基于AMT同轴并联式与同轴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插电式公交车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系统构型的特点,研究其不同动力源能量最优分配问题。首先,分别以同轴并联构型的快充插电式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重庆恒通CKZ-6116PHEV和同轴混联构型的插电式气/电混合公交车海格KLQ6108GC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构型的系统特性,建立相应的面向控制的仿真模型。其次,考虑到城市公交车运行线路固定,每天循环往复运行,具有强统计规律性的特点,提出采用一种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的随机动态规划算法以优化同轴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分配,该算法在优化过程中可依据统计规律随机产生大量工况,最终的所获得的优化结果是针对大量运行工况的“平均意义上的最优”;另一方面,城市公交车在不同时段、不同路段的交通状况及道路状况复杂多变,不同驾驶员驾驶习惯差异巨大,基于大量历史统计规律的随机优化算法,并不能很好的实时反映驾驶员驾驶意图的变化,因此结合AMT动力性与经济性换挡规律,在随机动态规划优化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实时反映驾驶员驾驶意图的自适应因子,运行过程中,根据驾驶员驾驶意图,动态调整AMT换挡点,实现动力性与经济性驾驶之间的协调。最后,针对基于AMT的同轴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构型特点,提出两步法优化其能量分配。第一步,将两个驱动电机视为等效电机,根据系统不同工作模式下能量分配方式,预优化不同模式下的最优分配;第二步,利用随机动态规划优化该混联系统最优的工作模式及发动机和等效电机间的最优分配,利用该步最优结果查寻第一步预优化的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最优分配,最终实现混联系统发动机和两个电机之间的最优分配。最终搭建了xPC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并借助自动代码生成技术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实时性能。
【关键词】: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 同轴并(混)联 能量管理 随机动态规划 历史工况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混合动力客车研究现状11-12
- 1.2.2 混合动力系统构型研究现状12-13
- 1.2.3 整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13-16
- 1.3 课题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同轴并(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分析与建模18-30
- 2.1 同轴并(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特性分析18-22
- 2.2 PHEB混合动力系统建模22-29
- 2.2.1 驾驶员模型22-23
- 2.2.2 发动机模型23
- 2.2.3 电机模型23-24
- 2.2.4 动力电池模型24-26
- 2.2.5 AMT换挡策略26-27
- 2.2.6 PHEB纵向动力学建模27-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面向应用的插电式同轴并联混合动力公交车随机能量管理策略30-46
- 3.1 引言30-31
- 3.2 随机动态规划及优化问题的形成31-36
- 3.2.1 随机驾驶员需求模型31-33
- 3.2.2 随机优化问题的形成33-35
- 3.2.3 随机优化问题的求解35-36
- 3.3 自适应换挡因子36-38
- 3.4 仿真分析38-45
- 3.4.1 仿真工况及SDP优化结果38-40
- 3.4.2 坡道和负载变化对自适应因子的影响40-42
- 3.4.3 与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42-45
- 3.4.4 关于所提算法应用性的讨论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针对同轴混联构型的两步能量优化法46-67
- 4.1 引言46-47
- 4.2 第一步:功率分配预优化47-52
- 4.2.1 基本工作模式划分47-48
- 4.2.2 功率分配预优化48-52
- 4.3 第二步:随机优化52-57
- 4.3.1 驾驶员需求建模52-53
- 4.3.2 随机优化问题的形成53-55
- 4.3.3 随机优化问题的求解55-57
- 4.4 优化结果与仿真分析57-64
- 4.4.1 第一步的预优化控制策略57-58
- 4.4.2 惩罚因子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58-60
- 4.4.3 第二步优化的控制策略60-61
- 4.4.4 仿真分析61-64
- 4.5 硬件在环测试64-66
- 4.6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菁;;混合动力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轻型汽车技术;2003年11期
2 王哲;钟艳;;基于直线发电/发动机组的新型混合动力系统[J];上海汽车;2007年01期
3 吴铭;丰田新型混合动力系统[J];汽车维修;2000年07期
4 周杰敏,童毅,欧阳明高;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典型瞬态过程仿真分析[J];汽车工程;2003年01期
5 小寒;本田再推新型 混合动力系统[J];汽车实用技术;2005年08期
6 李国洪,刘鲁源,王晓明,陈熙;混合动力系统的台架试验研究[J];汽车技术;2005年11期
7 蔡梦贫;混合动力系统概述[J];汽车电器;2005年01期
8 郭斌;秦孔建;卢青春;高大威;;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和控制方法研究[J];汽车科技;2006年03期
9 杨兴锋;;混合动力系统应用概述[J];商用汽车;2006年05期
10 张卫东;;本田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J];轻型汽车技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百朝;杨森林;宋东虹;冯朝昀;杨新琴;;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原理简述及系统技术特点[A];第七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叶先军;张炳力;王希珍;;ISG型混合动力系统结构分析及设计应用[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海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彦秋;张继业;宋鹏云;王国梁;;基于滑模控制的混合动力列车运行控制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5 孙树鑫;刘斌;刘晓亮;张杰;;现代城市有轨电车混合动力系统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综合交通与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谢静思;张永生;;混合动力系统HIL测试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7 王金灿;王玲;胡居琦;;制动能量回收与轻度混合动力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8 张冰战;赵韩;江昊;;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宫广军;通用与戴-克联手开发新混合动力系统[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宇星;积极推动混合动力系统本地化[N];国际商报;2012年
3 张蔚;三强联合共同发布新技术[N];中国质量报;2006年
4 莫报;玉柴混合动力系统亮相东盟博览会[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记者 张维维;静音公交诞生滨海[N];滨海时报;2010年
6 郎楷淳 编译;EPA为美国汽车业加油[N];经理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宋丽芳 通讯员 王文斌;“金娃娃”充满希望的“啼哭”[N];中国航天报;2008年
8 (日)八重■武久;丰田混合动力车带来环保新概念[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贾玲;一航电源与中科院签订EVT混合动力系统合作协议[N];中国航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宁天心;贝来ISG混合动力系统何时能找到婆家?[N];中国汽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喜明;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与控制优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福堂;单电机多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架构设计分析与模式切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杨超;面向公交客车应用的混合动力系统机电耦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莫丽红;混合动力系统用永磁磁通切换双转子电机基础理论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谢长君;基于多模型控制的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加雪;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协调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金龙;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其混合动力系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韩兵;单模复合动力分流混合动力系统开发及热平衡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岳东鹏;轻度HEV混合动力系统轴系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陈启梅;MCFC-GT混合动力系统非线性特征及其协调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永艳;脉冲混合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天啸;无刷化双端口磁通切换电机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王广义;基于电子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系统双电机控制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颜丙杰;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能量优化分配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燕山大学;2016年
5 孔凡敏;混合动力系统瞬时最优能量控制策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郭迪;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峰;6600型客车混合动力系统造型及匹配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常志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方园;基于转子发动机的混合动力系统集成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马云龙;机械外骨骼混合动力系统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8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4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