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力测量解耦理论与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汽车轮力测量解耦理论与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维轮力传感器 车轮旋转角度测量 车轮力模型 自适应实时滤波
【摘要】:车轮力是车辆、地面和空气对于车轮的共同作用结果,实时检测车辆在各种状态下车轮的受力情况是分析车辆运动和开展诸多车辆实验的基础。作为测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轮所受力和力矩的专用工具,多维轮力传感器在车辆实验和测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研发和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轮力传感器对于提高我国的车辆制造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多维轮力传感器的设计,针对传感器的测量和解耦等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多维轮力传感器的设计方法,按照轮力测量过程将传感器设计划分为轮力感知、轮力采集和轮力数据处理三个功能环节,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并完成了传感体、组桥电路、采集模块和传输模块等传感器硬件设计,同时设计了基于结构解耦和旋转解耦的数据处理方法。2.针对多维轮力传感器中各个测量通道之间存在的结构耦合问题,依托轮力传感器标定平台,设计并完成了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实验,建立了传感器各个测量通道的输出电压和实际加载到传感体上的轮力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大幅降低了测量通道之间的耦合程度。3.由于多维轮力传感器工作时随车轮一起转动,车轮旋转角度测量的精确程度会直接影响轮力数据处理的旋转解耦效果。本文针对传感器中使用的绝对式编码器设计了编码器安装初值标定方法。经过半实物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准确解算出编码器安装时零点的位置,极大的降低了由于编码器安装初值估计误差引起车轮旋转转角度测量误差,并提高了旋转解耦精度。4.针对多维轮力传感器特定安装方式下,编码器在车辆转弯过程中出现的输出角度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编码器输出补偿算法,该方法通过实时对比GPS测量到的车速和由编码器输出估计得到的车轮转速,判断是否出现角度偏差,并对编码器的输出进行修正。通过实车实验可以证实,该补偿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轮力解算的准确性。5.针对车轮力信号的随机性强、难以建模等问题,本文将轮力信号分成两个动态情况进行考虑,分别建立了基于一阶马尔科夫过程的高动态Singer车轮力模型和基于平面转弯模型的低动态车轮力模型,实现了对于随机轮力信号的精确建模。6.针对轮力信号的降噪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滤波方法,实时地对轮力进行旋转解耦和滤波。该方法以计算效率高且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稀疏网格求积分点卡尔曼滤波器为核心,在交互式多模型算法框架下实时计算各模型所占权重,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车轮力模型对数据进行滤波和旋转解耦,实现了车轮力模型的自适应选择,显著提高了轮力解算精度。
【关键词】:多维轮力传感器 车轮旋转角度测量 车轮力模型 自适应实时滤波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2 轮力测量技术研究现状14-19
- 1.2.1 车轮力和车轮力测量方法14-15
- 1.2.2 车轮力传感器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2.3 车轮力传感器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 车轮力传感器技术难点与基本技术路线19-21
- 1.4 论文内容安排21-22
- 1.5 本章小结22-24
- 第二章 多维轮力传感器设计24-50
- 2.1 轮力信息感知环节设计24-32
- 2.1.1 弹性体设计24-28
- 2.1.2 应变分析及应变片布片方法28-32
- 2.2 轮力信息采集环节设计32-40
- 2.2.1 采集模块设计33-36
- 2.2.2 传输模块设计36-37
- 2.2.3 非接触式通讯方法与协议37-40
- 2.3 轮力信息处理环节设计40-43
- 2.3.1 辅助坐标系定义41-42
- 2.3.2 轮力信息处理流程42-43
- 2.4 车轮力传感器的实车安装与测试43-48
- 2.4.1 传感器安装43-45
- 2.4.2 实车测试45-48
- 2.5 本章小结48-50
- 第三章 多维轮力传感器静态标定与结构解耦研究50-68
- 3.1 传感器静态性能指标50-52
- 3.1.1 线性度50-51
- 3.1.2 重复性51
- 3.1.3 迟滞性51-52
- 3.2 多维轮力传感器标定设备与方法52-55
- 3.2.1 多维轮力标定平台52-54
- 3.2.2 标定过程和样本的抽取54-55
- 3.3 轮力标定和静态特性55-61
- 3.3.1 F_x~e静态特性55-57
- 3.3.2 F_y~e静态特性57-58
- 3.3.3 F_z~e静态特性58-60
- 3.3.4 M_y~e静态特性60-61
- 3.4 多维轮力传感器维间解耦方法61-65
- 3.4.1 维间耦合度61-62
- 3.4.2 线性解耦方法62-63
- 3.4.3 非线性解耦方法63-65
- 3.5 本章小结65-68
- 第四章 车轮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研究68-96
- 4.1 旋转角度偏差影响68-69
- 4.2 编码器初始安装角度标定69-78
- 4.2.1 标定方法69-72
- 4.2.2 半实物实验72-78
- 4.3 编码器角度偏差补偿78-94
- 4.3.1 产生原因79-81
- 4.3.2 补偿方法81-83
- 4.3.3 仿真实验83-90
- 4.3.4 实车实验90-94
- 4.4 本章小结94-96
- 第五章 轮力数据滤波算法研究96-126
- 5.1 传统滤波方法96-99
- 5.1.1 小波变换和降噪原理96-98
- 5.1.2 轮力数据的小波滤波98-99
- 5.2 自适应实时滤波算法99-114
- 5.2.1 实时滤波器的选择99-104
- 5.2.2 轮力数据模型104-110
- 5.2.3 交互式多模型算法110-112
- 5.2.4 自适应实时滤波的实现112-114
- 5.3 仿真实验114-121
- 5.3.1 直线加速仿真实验114-117
- 5.3.2 制动仿真实验117-119
- 5.3.3 转弯仿真实验119-121
- 5.4 半实物实验121-123
- 5.5 本章小结123-12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26-130
- 6.1 论文工作总结126-127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127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127-130
- 参考文献130-138
- 致谢138-140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1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久珩;大力测量技术的新进展——附着式超轻型大力传感器[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10期
2 张小龙,张为公;轮力传感器及其在汽车道路试验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01期
3 王志刚,李振加,曲国军;一种新型轨道二维力传感器的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尹瑞多,王宣银,程佳,李强;广义六维力传感器的特点及研究和应用状况[J];液压与气动;2005年10期
5 刘建华;周思跃;;虚拟指尖力传感器的建模与实现[J];机电工程;2007年05期
6 赵延治;赵铁石;温锐;王洪光;;基于结构变形的大型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精度研究[J];机械设计;2007年09期
7 谢殿煌;姚晓先;彭增辉;;一种评定力传感器真实动态特性的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09年02期
8 刘芳华;倪受东;张弛;;一种新型大刚度高灵敏度的并联六维力传感器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1期
9 赵延治;鲁超;赵铁石;;新型并联过约束六维力传感器的仿真计算[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3年04期
10 李自武;沈运杰;张磊;曹仕国;;力传感器检定和使用中相关问题探讨[J];计测技术;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久珩;;大力测量技术的新进展——附着式大力传感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高建树;;机电误差互补法在力传感器中的应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敏;申飞;;一种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标定方法[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4 闫荣格;杨庆新;樊长在;陈海燕;刘福贵;;超磁致伸缩力传感器的研究[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5 陈乐;宋爱国;;三维力传感器的设计[A];2008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赵玉虎;林明;张鸣雷;蒲浩;吴文凯;;力传感器在离心机平衡检测与保护系统中的应用[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叶璇;李喜德;;变刚度后屈曲式微力传感器的数值模拟与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刘意杨;王越超;于鹏;席宁;董再励;;亚μN微力传感器信号处理及标定方法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8年
9 汪恩清;丁世敬;;YML型锚索力传感器环境防护技术[A];1998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崔岩;佟建华;董维杰;王立鼎;;基于硅基PZT微力传感器标定系统的初步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曾永联 本报通讯员 李莉丽 欧阳钢桥;科技产业的沃土 自主创新的摇篮[N];广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东;汽车轮力测量解耦理论与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赵延治;大量程柔性铰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系统研制[D];燕山大学;2009年
3 张景柱;特种六分力传感器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姚建涛;大量程并联式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王志军;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李映君;新型轴用并联压电式六维大力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现朝;Stewart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真真;平面并联柔铰三维力传感器研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崔朋肖;容错柔性并联六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孙立广;新型六维力传感器标定台系统建模与误差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东;集成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测量原理与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董跃龙;六维力传感器动态解耦方法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6 王耀弘;新型六维力传感器的计量测试技术与量值溯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玉钦;压电式六维大力传感器的并联分载原理研究及其结构设计[D];济南大学;2015年
8 姜山;汽车轮胎力传感器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9 陈丹凤;面向空间作业的多维力传感器设计及标定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王佩;基于无线传输的车轮力传感器嵌入式采集系统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8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7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