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智能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动力电池智能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铅酸蓄电池 充电方法 Fuzzy-PID控制方法
【摘要】: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各国政府都在倡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并且为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从目前来看,影响电动汽车快速普及和应用的因素主要有控制复杂、续航里程短和充电时间长,其中充电时间较长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充电技术成为了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的关键领域。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动力电池的快速智能充电方案,以松下LC-RA1212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为单元搭建了动力电池模型,针对此动力电池模型完成了整个智能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在该设计方案中,智能充电方案采用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模糊自适应整定PID(Fuzzy-PID)控制器实现控制。其中,Fuzzy-PID控制器非常适合蓄电池物理充放电特性,实时性效果优于常规PID控制策略,能够确保蓄电池充电过程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本文主要工作包含如下几部分:首先,介绍了当前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综合各种充电方法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针对铅酸蓄电池的智能快速充电方法-恒流充电与脉冲充电相结合的快速充电方法。然后,设计了基于Fuzzy-PID控制器的智能快速充电控制系统,并搭建了电压环控制系统和电流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分析,Fuzzy-PID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PID控制方法。最后,对智能快速充电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阐述了以TMS320DSPLF2407为主控器的硬件部分的设计。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软件控制系统,测试数据表明,该方案能够达到动力电池的充电要求,在速度上有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铅酸蓄电池 充电方法 Fuzzy-PID控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7
- 1.2 动力电池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7-8
- 1.3 本文主要内容8-9
- 第2章 动力电池充电技术9-15
- 2.1 动力电池充电方法9-12
- 2.2 本文充电策略12-14
- 2.2.1 本文充电方法12-13
- 2.2.2 停充控制方法13-14
- 2.3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14-15
-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15-25
- 3.1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15-17
- 3.1.1 控制方法选择15
- 3.1.2 Fuzzy-PID15-16
- 3.1.3 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16-17
- 3.2 智能控制系统模型分析17-18
- 3.2.1 充电主回路数学模型17-18
- 3.2.2 电流环分析18
- 3.2.3 电压环分析18
- 3.3 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18-22
- 3.3.1 量化因子和决策因子的选取18-19
- 3.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19-22
- 3.3.3 模糊控制器仿真模型的建立22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22-25
- 3.4.1 电压环仿真结果与分析23-24
- 3.4.2 电流环仿真结果与分析24-25
- 第4章 智能快速充电系统硬件设计25-37
- 4.1 硬件系统整体设计参数25
- 4.2 主电路设计25-32
- 4.2.1 整流电路设计26-27
- 4.2.2 高频开关电源电路设计27-28
- 4.2.3 斩波电路设计28-32
- 4.3 辅助电路设计32-37
- 4.3.1 隔离驱动电路设计32-33
- 4.3.2 采样电路设计33-36
- 4.3.3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36-37
- 第5章 智能快速充电系统软件设计37-42
- 5.1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37
- 5.2 智能快速充电系统软件设计37-42
- 5.2.1 DSP资源配置37-38
- 5.2.2 主程序设计38-39
- 5.2.3 A/D中断子程序39
- 5.2.4 定时器1下溢中断服务程序39-40
- 5.2.5 去极化子程序40
- 5.2.6 Fuzzy-PID控制子程序40-42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42-50
- 6.1 主充电阶段参数确定42-44
- 6.1.1 恒流充电阶段参数确定42-43
- 6.1.2 脉冲充电阶段参数确定43-44
- 6.2 对比实验与分析44-50
- 6.2.1 恒流充电与脉冲充电相结合充电方法45-47
- 6.2.2 三阶段恒流充电方法47-48
- 6.2.3 实验据数对比分析48-50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50-52
- 7.1 总结50
- 7.2 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海军;;邦普:动力电池的中转站[J];资源再生;2011年09期
2 刘芳波;郭楚怡;赵恒晨;;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3 谢元锋,康志君,吴伯荣,朱磊;动力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工业;2000年07期
4 焦庆丰 ,刘涤萍;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J];大众用电;2001年04期
5 刘亚飞,白厚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最新发展动向[J];新材料产业;2003年05期
6 蔡年生;国外鱼雷动力电池的发展及应用[J];鱼雷技术;2003年01期
7 ;武汉力兴全力打造动力电池检测设备[J];电源技术;2004年04期
8 ;“2005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J];新材料产业;2005年06期
9 厉海艳;李全安;文九巴;张清;张荥渊;;动力电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立松,张晶;大容量锂动力电池化成电源全数字控制技术[J];电源技术;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李建玲;赵淑红;王子冬;王新东;;锂动力电池性能衰退规律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2 胡信国;;动力电池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马军;李爱魁;杜涛;刘飞;;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配组工艺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伟东;王海涛;;动力电池新型材料[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曾小华;陈万忠;吴强华;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试验检测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6 闫智刚;杜虎;王仲飞;;慢脉冲化成技术在铅酸动力电池中的应用[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亚飞;陈彦彬;白厚善;;动力电池与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徐舟;唐有根;唐广笛;;锌-空气动力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9 杨毅夫;;中倍率方型塑壳氢镍动力电池开发(摘要)[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建军;何向明;王莉;任建国;刘志祥;;水下航行器用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研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碧君邋陈建军;牵手香港超霸 力元新材进军汽车动力电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主持人 陈瑜;动力电池:奏响新能源汽车序曲[N];科技日报;2008年
3 孙广明 顾介铸;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在泰州成立[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晓东;中关村成立动力电池产业联盟[N];北京商报;2010年
5 记者 张海燕;江苏成立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创新联盟[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义雷;动力电池,增长莫忘“退烧”[N];科技日报;2010年
7 海伦;部大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张海燕;工信部将制订动力电池发展思路[N];中国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江春文;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N];中国冶金报;2010年
10 黄腾飞;谨防“伪国产”企业冒领动力电池政府补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征;电动汽车光伏充换电站集成系统的优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2 张潇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集成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姚雷;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郑勇;磷酸铁锂/石墨动力电池的衰退行为及老化机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然;锂动力电池健康度评价与估算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国洪;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8 于智龙;基于自放电技术的电动车用锂动力电池SOC预测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高纯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预测模型及抗扰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年智;基于ERT的动力电池内部视电阻率温度特性与安全状态监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婷;动力锂离子电池组SOC在线估算[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郭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机制及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块开发和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5 牛甲明;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余淞;豪鹏公司汽车动力电池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王露;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结构稳健优化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雯婷;Q动力电池产品开发风险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辉;动力电池热管式散热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王海波;六西格玛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3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