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1:01

  本文关键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阻尼器 混合控制策略 联合仿真


【摘要】:随着汽车逐渐成为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人们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悬架作为缓冲路面激励的重要组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近年来,半主动悬架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耗能少,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的青睐。由于半主动悬架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时变性和非线性问题,采用优化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控制是半主动悬架研究的重点。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新型智能的可控减振器,广泛的应用在汽车半主动悬架上。由于磁流变阻尼器具有滞环特性,寻找合适的模型对其进行描述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磁流变阻尼器的难点。本文主要对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1/4车辆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在ADAMS中建立悬架的机械模型和简化模型,并对简化悬架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在Simulink中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正向模型,通过仿真研究磁流变阻尼器的外特性,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逆向模型,并对所建立的逆向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提出一种混合控制策略,用粒子群算法对混合控制器的三个参数进行匹配,搭建联合仿真平台,将Simulink中建立的随机路面激励输入联合仿真平台。联合仿真的结果表明,与理想天棚阻尼控制、理想地棚阻尼控制相比,混合控制策略降低了簧载质量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变形的均方根值,改善了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
【关键词】: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阻尼器 混合控制策略 联合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3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
  • 1.2 磁流变阻尼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2.1 磁流变液和磁流变阻尼器的发展现状15-16
  • 1.2.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16-18
  • 1.3 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18-22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22-23
  • 第二章 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23-36
  • 2.1 悬架系统的概述23-26
  • 2.1.1 悬架的分类23-25
  • 2.1.2 悬架的评价指标25-26
  • 2.2 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分析与建模26-32
  • 2.2.1 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分析26-27
  • 2.2.2 半主动悬架的建模27-29
  • 2.2.3 简化模型的验证29-32
  • 2.3 随机路面模型32-35
  • 2.3.1 路面不平度空间功率谱32-33
  • 2.3.2 频率谱密度函数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33-34
  • 2.3.3 路面仿真模型及仿真曲线34-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磁流变阻尼器36-48
  • 3.1 磁流变液的基本特性36-38
  • 3.1.1 磁流变液36-37
  • 3.1.2 磁流变效应37
  • 3.1.3 阻尼器的基本工作模式37-38
  • 3.2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38-40
  • 3.2.1 模型的结构38-40
  • 3.2.2 学习算法40
  • 3.3 磁流变阻尼器的正向模型40-44
  • 3.3.1 正向模型40-42
  • 3.3.2 磁流变阻尼器的外特性42-44
  • 3.4 磁流变阻尼器逆向模型44-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器悬架的仿真与控制48-61
  • 4.1 粒子群算法48-50
  • 4.1.1 粒子群算法的概述48
  • 4.1.2 粒子群算法的内容48-50
  • 4.2 混合控制策略50-54
  • 4.2.1 混合控制策略的建立50-52
  •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参数52-54
  • 4.3 联合仿真54-60
  • 4.3.1 四分之一车辆系统仿真平台54-56
  • 4.3.2 仿真结果的分析56-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5.1 全文总结61-62
  • 5.2 研究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巧况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阻尼器设计与试验建模[J];振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昊;胡海岩;;磁流变阻尼器的模糊逼近[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王代华;袁刚;李一平;;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器控制器的实验测试[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4 沙凌锋;徐赵东;李爱群;郭迎庆;;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5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J];液压与气动;2008年10期

6 王昊;史小梅;;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9年12期

7 马新娜;杨绍普;刘晓星;葛占胜;;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8 李占卫;郑建国;;磁流变阻尼器间隙结构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5期

9 许利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0期

10 徐海鹏;张红辉;余昭;;单出杆磁流变阻尼器特性影响因素及其附加刚度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娜;杨绍普;陈恩利;钱涛;;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海为;程亚鹏;林庆立;;安装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祥金;沈娜;;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主动变阻尼减振控制系统设计[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昊;胡海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整车半主动悬架的开关控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孙清;伍晓红;胡志义;;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肖志荣;孙炳楠;;磁流变阻尼器的一种智能模型[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虎;自感知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强;新型磁流变阻尼器与六轴半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肖平;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悬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建军;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张莉洁;冲击载荷下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黄继;含磁流变阻尼器自动武器缓冲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张红辉;磁偏置内旁通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蒋学争;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能量捕获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史鹏飞;磁流变阻尼器的拟负刚度控制及实时混合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付杰;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龙亭;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原理及其能量管理电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占卫;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涛;面向病理性震颤抑震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蔡路;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仿真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仕游;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悬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张猛;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王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袁秋玲;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船舶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9 董其明;结构振动控制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瑞静;爆胎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7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77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