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s卫星通信系统在北极海冰浮标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工气候室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2年
Argos卫星通信系统在北极海冰浮标中的应用研究
鲍捷
【摘要】:北极的海冰带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显著影响着北极冷空气的强度和范围。近年来,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如何获得极地海冰物理特性参数、海冰范围的变化等数据成为研究极地气候的基础依据,,而且根据极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需要在恶劣环境下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全天时长期连续观测,极区卫星跟踪浮标自然就成为了在极区监测海洋环境和气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Argos系统的北极冰浮标的研究对Argos系统在我国极区气候监测方面的广泛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该浮标的整体设计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采用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控制,核心部分是Argos系统的平台信息收发器(PMT),通过PMT与卫星建立通信,该浮标上还装载有温度传感器和GPS接收器,主要功能是采集北极海冰的温度、漂移轨迹和采集时间等数据并通过PMT发送到卫星上。在浮标的硬件设计过程中,使用了Protel99SE作图软件,对所用到的元器件进行整体布局,然后制板。软件设计时使用了Keil-51编程软件,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机与PMT通信模块。对于卫星传回的大量数据的处理,使用了Origin7.5软件进行作图,绘制出浮标在北极工作7个月期间获得的海冰温度和北极空气温度变化曲线,以及海冰的漂移轨迹曲线,使得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方便、简洁。 本文介绍了Argos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在浮标上选择Argos系统作为北极冰浮标的通信系统的原因,Argos系统的平台信息收发器(PMT)的特点和功能,北极冰浮标的电路设计、电池组选配、软件设计、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N927.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冰川冻土;2006年01期
2 李培基;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6年01期
3 黎红;杨林億;;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发展现状[J];船电技术;2009年08期
4 于广锋;杨春信;;锂亚硫酰氯电池热控制研究现状[J];电源世界;2009年05期
5 赖桂棠;李大光;李军;黄慧民;夏信德;;磷酸铁锂的结构及其改性研究进展[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年04期
6 梁洁雯;卫星通信中的数据采集系统[J];电信科学;2002年09期
7 孙仲汉;;Argos系统在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中的应用(一)[J];海洋技术;1988年03期
8 张少永,林玉池,熊焰;Argos卫星发射平台研究与Argos通讯系统应用[J];海洋技术;2005年01期
9 李文彬;张少永;商红梅;邬海强;;基于新一代Argos卫星系统的表面漂流浮标设计[J];海洋技术;2011年01期
10 李志军,张占海;中国2003年北极海冰调查及未来北极海冰研究战略[J];极地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波;人工气候室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冰川冻土;2006年01期
2 胡宪敏;苏洁;赵进平;Genevieve Hiltebrand;;白令海楚科奇海的海冰范围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3 唐述林;李宁;;基于走航观测的夏季南极海冰分布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4 王艳峰;胡欲立;孟生;王朋;;某型水下航行器电池舱段热过程CFD分析[J];兵工学报;2012年04期
5 那广水;周传光;叶亮;孙茜;姚子伟;李红霞;奚涛;;北极微生物的分离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筛选[J];水产科学;2008年08期
6 丁冬;吴国良;庞静;刘莎;;正极材料LiFePO_4研究与产业化的进展[J];电池;2010年05期
7 雷瑞波;程言峰;李志军;王昕;;磁致位移传感器冰雪厚度测量仪原理及其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贾丽;张兴娟;杨春信;;锂/二氧化硫电池稳态法导热系数试验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11年05期
9 宋叶志;胡小工;黄勇;茅永兴;;Argos海洋浮标多普勒定位原理与方法[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1年06期
10 牟尧;牟新之;;地壳隔热密封破坏——近100a气候变化的“发病机制”[J];干旱气象;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宝森;郜国明;;宁蒙河段冰凌监测技术试验研究[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燕敏;李松平;张勇;苏丽红;;丽水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吴昊旻;陈惠芬;何凯玲;;丽水市1953—2010年气温变化对四季长度的影响[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郑少军;海冰和冰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洋过程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崔妍;金属氧化物与碳共包覆LiFePO_4正极材料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杨春稳;矿井局部风机供电可靠性保障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陈志华;北冰洋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王刚;中小尺度海冰动力学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及SPH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吕巍;海冰物理参数的辨识及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普;CCD监视船舶侧翻冰厚度误差的实验室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健;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傲妲;黄河内蒙段冰情特点及预报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廖恩华;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C的制备及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朱柱;布什政府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海文;北极区域海冰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劳汉琼;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异常对北半球风暴轴的可能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张丹;三维北极海冰温度场的参数辨识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胡宪敏;太平洋入流对北极海冰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军,康建成;北极生长的多年海冰晶体结构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2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3 李培基;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6年01期
4 孙文鹏;陈实;杨凯;;混合电动车用MH/Ni电池组热效应仿真及应用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蔡年生;;锂离子电池用于海军装备的研究[J];船电技术;2006年03期
6 田坚,赵新乐,韩玉梅,金成国;Li/SOCl_2电池在200℃时的失效[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7 赵新乐,田坚;小型锂/亚硫酰氯电池密封性能的研究[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8 马永敬;Li/SOCl_2电池电压滞后问题[J];电池;1994年04期
9 田坚,刘慎中,贾丽娜;Li/SOCl_2电池漏液观察[J];电池;1995年02期
10 葛红花;周国定;吴一平;刘景;张俊喜;;BCX电池的特点与反应特性[J];电池;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大梅;人工气候室无线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庆锋;王芳;;基于CF卡的数据存储系统设计[J];山东科学;2008年03期
2 张志博;孙长瑜;;基于TCP/IP的浮标网络通信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2期
3 张莹;;GPRS技术在SZF波浪浮标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05期
4 赵力;FZF2-3型海洋资料浮标传感器系统[J];海洋技术;1998年02期
5 周德超;罗亚松;;参数可调数字式声纳浮标系统的硬件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10期
6 张丰启,方之芳;北半球海冰和陆雪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作用的可能途径[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张洪磊;;一种精密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J];山东科学;2006年05期
8 刘敬彪;翁杰;于海滨;;浮标电子与通信系统研制[J];电子器件;2010年01期
9 ;中国智能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学考察中展露身手[J];传感器世界;2010年09期
10 谢锋;凌运就;;双晶单频SSB发射机在“南浮一号”中的应用[J];移动通信;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清华;李春花;邢建勇;李群;张林;李明;;2010年夏季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2 王鸿恩;;对新海上浮标系统——“A”系统的评价和建议[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1990—1991)[C];1992年
3 卫翀华;;面向水声浮标/潜标应用的通用存储与通信系统设计[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新安;罗曼;吴坤兴;;潜艇通信浮标发展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洪;赵海潮;王泽民;;基于矢量传感器的简易被动定向浮标[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宋新见;蔡平;冯海泓;王逸林;梁国龙;;水下目标跟踪系统硬件设计[A];200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唐耀;李歧旭;;浅谈用海水电池提高潜艇失事浮标工作可靠性[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光普;梁国龙;刘友永;刘洋;;无线电遥控水声监测浮标[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骆寒冰;林维学;杨永春;陈常龙;袁新;;规则波中浮标运动及锚链受力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高圣龙;苏健民;邱柏翰;;整合AIS及MGIS应用于港湾油污监控[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国莱斯特大学中国留学生 赵子郡;[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李欣;[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张家诚;[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实习生 冯珺 本报记者 陈瑜;[N];科技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冉冉;[N];工人日报;2010年
7 吕英;[N];国际商报;2009年
8 ;[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曹彩容 陈广喜;[N];中国海洋报;2011年
10 郑晓春;[N];中国海洋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李小波;基于子母式浮标的海浪谱反演技术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4 边斐;Thermolysin家族金属蛋白酶的适冷机制及深海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SM9913对有机氮的降解[D];山东大学;2009年
5 解彬彬;蛋白质分子进化及其与分子内相互作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涛;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康文中;大国博弈下的北极治理与中国权益[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捷;Argos卫星通信系统在北极海冰浮标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成;浮标系统非接触电能及数据传输的实现[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若楠;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彭海涛;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十年来北极海冰变化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宋洁;1979—1998年北极海冰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孙悦;基于Argos的捕获零日攻击的蜜罐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贾建颖;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极涡时空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董新宁;欧亚沿岸海冰变化及其与中国气温和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杨建玲;宁夏春季沙尘暴变化规律、环流背景及其与北极海冰的遥相关关系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何冬燕;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人工气候室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16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