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哲学问题_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
本文关键词: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2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2 No.52005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andDialectics Oct.,2005
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
郑祥福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认知转向是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协调发展的,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已不再是人工智能的本质问题,而是关于人的意向性问题,概念框架问题,语境问题以及日常化认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人工智能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5)05-0034-04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向“语言研究”和“认知研究”的两大转向,认识论的研究在不断去形而上学化的同时,正在走向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的道路。作为当代人工智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认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了解人脑意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对人类意识的智、情、意三者的结合作出符合逻辑的说明,以使人工智能专家们便于对这些意识的过程进行形式的表达。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意识,首先就必须研究意识的结构与活动。意识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塞尔说道:“说明某物是如何可能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揭示它如何实际地存在。”[1]这就使认知科学获得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性意义,这就是认知转向为什么会发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哲学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的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之间的协同关系,无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何发展,从物理符号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到生物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对人类意识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各种因素的认识与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哲学对人类心灵的探讨。无论是强AI派抑或弱AI派,从认识论上看,人工智能依赖于物理符号系统模拟了人类思维的部分功能,但是,其真正对人类意识的模拟,不仅有赖于机器人本身技术上的革新,而且也有赖于哲学对意识活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
从今天来看,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已不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而是要解决一些较为具体的智能模拟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关于意向性问题【收稿日期】 2005-05-25
人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意向性与主观性,并且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引起物理活动,心身是相互作用的。大脑的活动通过生理过程引起身体的运动,心理状态是脑的特征。“确实存在着心理状态;其中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大部分是具有意向性的;全部心理状态都是具有主观性的;大部分心理状态在决定世界中的物理事件时起着因果作用。”[2]在这样的前提下,塞尔认为,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是无法像人的大脑一样,既具有意向性又具有主观性的。他对一些强AI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坚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人的思维与智能纯形式化了。而计算机程序的那种形式化、语法化的特征,对于那种把心理过程与程序过程视为同样过程的观点是致命的。因为人心不仅仅是形式的或语法的过程,人的思想所包含的决不只是一些形式化的符号。实际上,形式化的符号是不具有任何语义的。“计算机程序永不可能代替人心,其理由很简单:计算机程序只是语法的,而心不仅仅是语法的。心是语义的,就是说,人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结构,它是有内容的。”[3]塞尔认为,机器究竟能否进行思维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给对象赋予意义。“意识、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理的所有其他特征远非语法所能包容。不管计算机的模拟能力有多强,按照定义,它也不能复制那些特征。”[4]在塞尔看来,计算机模拟毕竟不是现实,例如,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风暴来临时城市周边防洪的形势,用计算机模拟仓库的火灾,用计算机模拟车祸发生的场景,等等。但是,谁会认为这种模拟就是事实呢?心毕竟是种生物学现象,其复杂性决非是计算机所能模拟与复制的。
计算机有没有意向性,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归结如下:
【作者简介】 郑祥福(1955-),男,浙江常山人,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本文关键词: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17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