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00:40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和用工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就业形式不断创新,灵活就业兴起并快速扩张,带来了劳动领域的新变化。资本垄断化和劳动原子化并存,人机协同劳动的大量涌现,劳动者的力量被削弱。人工智能表现出的“机器换人”的特征也使“技术性失业”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由于劳动要素的变化和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从属性”的削弱,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标准化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化劳动关系并存,给传统的劳动法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劳动基准范围局限、集体协商制度实践困难、《劳动合同法》存在滞后和不足,使劳动者权益保护面临风险。本文论述了人工智能发展下劳动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及其成因,并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认为当前制度存在风险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的供求不平衡以及存在过高的制度成本。劳资双方都有激励规避成本并获得更大收益,政府用以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存在滞后和不足,从而使制度运行难以实现有效率的均衡。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劳动领域的新变化,必须重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降低制度运行成本,使法律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平衡劳动力市场各主体的利益。同时也要...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


产业价值链与劳动力就业曲线图

动态均衡,相关法,法律制度


第5章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现有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安排的理论分析40益主体的需求。5.3.2有效性的均衡是动态的均衡图5.1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相关法律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均衡变化,横轴表示相关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数量,纵轴表现在D曲线上,代表劳动力市场主体遵守法律的意愿,即支付的价格;表现在S曲线上,代表政府对于给定的法律供给量预期的价格。图A中,在E点,劳动相关法律的攻击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的制度是有效的。在P1处,供给大于需求,此时法律制度超出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抑制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也不利于劳资关系和谐,因此劳动力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下降,直到回到均衡点E对应的价格P处。在P2处,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劳动者权益保护有存在法律规范的空缺,劳动力配置失序,交易成本上升,劳动力市场主体希望政府出台有效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秩序,保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由P2上升会P处。图5.1劳动者权益保护动态均衡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了新的经济业态,促进了就业形式发生变化,劳动力市场主体对于法律制度变革的需求会增加,图B中需求曲线由D向D’移动,表明原来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存在风险,企业和劳动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促进法律变革,因此供给曲线也会由S移动到S’,形成新的均衡点E’,均衡价格也从P移动到P‘。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相关法律,有效性实现是从均衡到非均衡,再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劳动相关法律永远是不断的完善来适应技术新突破和经济发展新变化,


本文编号:314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14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