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问题之初探
发布时间:2021-04-23 06:04
承认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是以保护人类自身利益为目的。刑法学者应该对强人工智能的到来抱有忧患意识,理论研究和立法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人工智能的"思考——行动"权犹如自由权之于自然人,对该权利的剥夺可以成为适用人工智能的刑罚方式。人工智能能够做到刑法所要求的对自身行为意义的理解,也能够在通过学习后掌握并遵守法律法规。人工智能从应然性上很难区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区别,从实然性上也无区分两者的必要,其主观意图与客观行为具有一致性;人工智能犯罪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犯罪意图之时,因此不同犯罪停止形态的人工智能犯罪对人类的危害性相当。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承认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必要性
(一) 功利主义视角
(二) 前瞻性视角
二、承认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可行性
(一) 人工智能适用刑罚初探:“思考——行动”权的确立
(二) 人工智能能够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犯罪对传统刑法理论的突破
(一) 人工智能犯罪对犯罪主观方面理论的突破
(二) 人工智能犯罪对犯罪停止形态理论的突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J]. 时方.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06)
[2]人工智能时代刑事责任主体的重新解构[J]. 刘宪权,林雨佳. 人民检察. 2018(03)
[3]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J]. 刘宪权,胡荷佳. 法学. 2018(01)
[4]机器人怎么可能拥有权利[J]. 甘绍平. 伦理学研究. 2017(03)
[5]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比较研究[J]. 罗俊丽. 兰州学刊. 2008(03)
[6]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 劳东燕.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3)
本文编号:3154779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承认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必要性
(一) 功利主义视角
(二) 前瞻性视角
二、承认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可行性
(一) 人工智能适用刑罚初探:“思考——行动”权的确立
(二) 人工智能能够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犯罪对传统刑法理论的突破
(一) 人工智能犯罪对犯罪主观方面理论的突破
(二) 人工智能犯罪对犯罪停止形态理论的突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J]. 时方.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06)
[2]人工智能时代刑事责任主体的重新解构[J]. 刘宪权,林雨佳. 人民检察. 2018(03)
[3]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J]. 刘宪权,胡荷佳. 法学. 2018(01)
[4]机器人怎么可能拥有权利[J]. 甘绍平. 伦理学研究. 2017(03)
[5]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比较研究[J]. 罗俊丽. 兰州学刊. 2008(03)
[6]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 劳东燕.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3)
本文编号:3154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15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