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1-09-29 11:25
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教育客体(物)"升格"成了主体。人工智能所建构的"人与非人的交往"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致使学生极有可能丧失自我,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终将消磨殆尽。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一种基于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的"计算与表征"系统,虽然这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支持,但依旧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窠臼,甚至还隐藏着潜在的教育危机。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教育主体观:历史演变钩沉与人工智能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观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基础
1. 主客体哲学与师生主客体关系
2. 主体间哲学与师生主体间关系
(二)教育主体客体化与教育客体主体化:人工智能的挑战
1. 教育主体客体化
2. 教育客体主体化
三、教育交往观:变革历程述要与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一)教育交往:从“独白”到“对话”
1.“独白”式教育交往
2.“对话”式教育交往
(二)教育中“人与非人的交往”: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1. 教育机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
2. 对机器人的依赖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知识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分野与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1. 客观主义知识观
2. 主观主义知识观
(二)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1. 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
2. 对“计算与表征”知识观的审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引论:缘起、主题与方法[J]. 黄甫全,伍晓琪,唐玉溪,陈思宇,曾文婕.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2)
[2]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算法风险[J]. 谭维智.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6)
[3]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J]. 钟绍春.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7)
[4]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J]. 侯浩翔,钟婉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5]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 汪时冲,方海光,张鸽,马涛.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6]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机制[J]. 郝祥军,王帆,祁晨诗. 现代教育技术. 2019(02)
[7]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适应学习模式[J]. 李海峰,王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2)
[8]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J]. 孙伟平,戴益斌.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7)
[9]智能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研究[J]. 南旭光,张培.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6)
[10]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智能测评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J]. 牟智佳,俞显. 中国远程教育. 2018(05)
本文编号:3413625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教育主体观:历史演变钩沉与人工智能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观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基础
1. 主客体哲学与师生主客体关系
2. 主体间哲学与师生主体间关系
(二)教育主体客体化与教育客体主体化:人工智能的挑战
1. 教育主体客体化
2. 教育客体主体化
三、教育交往观:变革历程述要与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一)教育交往:从“独白”到“对话”
1.“独白”式教育交往
2.“对话”式教育交往
(二)教育中“人与非人的交往”: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1. 教育机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
2. 对机器人的依赖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知识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分野与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
1. 客观主义知识观
2. 主观主义知识观
(二)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1. 计算与表征: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
2. 对“计算与表征”知识观的审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引论:缘起、主题与方法[J]. 黄甫全,伍晓琪,唐玉溪,陈思宇,曾文婕.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2)
[2]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算法风险[J]. 谭维智.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6)
[3]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J]. 钟绍春.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7)
[4]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J]. 侯浩翔,钟婉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5]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 汪时冲,方海光,张鸽,马涛.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6]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机制[J]. 郝祥军,王帆,祁晨诗. 现代教育技术. 2019(02)
[7]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适应学习模式[J]. 李海峰,王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2)
[8]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J]. 孙伟平,戴益斌.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7)
[9]智能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研究[J]. 南旭光,张培.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6)
[10]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智能测评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J]. 牟智佳,俞显. 中国远程教育. 2018(05)
本文编号:3413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4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