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宽行桉农复合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宽行桉农复合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海南大学》 2010年
大宽行桉农复合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特征研究
曹磊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中的桉树生长性状及生物量。桉农间作模式采用正东西走向大宽行(带)桉树种植方式,并在林带间进行正常的农业耕作,通过对间作复合系统桉树生长状况、生物量特征、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寻找出一个或若干个产量、生物量较高的桉农间作模式。得出以下结论: (1)大宽行混农间作模式下桉树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桉树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降低。 混农模式在(14m+1.3m)×1.25m配置模式下的各生长指标均优于3种对照和其他配置模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4.1m、12.3cm、0.0752 m3/株、78.6287 m3/hm2,分别比对照(CK3)高:51.6%、4.2%、98.6%、27.1%。从而为实施混农作业提供了可能性。 单位面积蓄积量在4m、6m、8m带距下的配置模式均显著大于3种对照,分别为:74.7983 m3/hm2-117.1808 m3/hm2,分别比对照高:20.9%-89.5%,为纯林作业提供了可能性。 (2)桉树生物量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林7种配置模式中桉树平均单株地上部分各组分生物量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均存在W干W皮W枝W叶这样一条规律,其中总量以(14m+1.3m)×1.25m模式最大,达78.48Kg/株,比对照大57.02%;其中(8m+1.3m)×1.25m、(14m+1.3m)×0.8m、(14m+1.3m)×1.0m、(16m+1.3m)×0.8m4种配置模式均比对照(49.98 Kg/株)大10.2%以上;(8m+1.3m)×0.8m、(8m+1.3m)×1.0m分别比对照小10.9%、2.5%。 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以带距为8米的配置模式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最大的为(8m+1.3m)×0.8m配置模式,达到114728Kg/hm2。整体在带距上8m14m16m对照,出现较强的规律性。7种配置模式的3年生桉树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比对照(73470.6Kg/hm2)大7.2%-56.15%。 树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中的桉树平均单株枝叶量均随着带距增加而增加;同一种带距中,平均单株枝叶量及其比例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其中带距14m(除株距0.8)和16m配置模式比对照大13.09%以上;带距8m的配置模式比对照小47.97%,说明株行距对桉树单株枝叶量影响很大。各种配置模式中桉树树冠与对照相比,均呈现较严重的“偏冠”现象,带外树冠生物量均大于带内树冠,试验林7种配置模式外冠生物量分别比内冠生物量大25.35%以上,但随株距加大而减轻,说明窄行距和株距对树冠生物量影响很大。宽带行桉树的最低枝下高与对照相比,明显偏低,证明宽带行桉树的树冠长度大于对照。 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各配置模式中干材和树皮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树高1/2以下,各模式中桉树在同一层生物量都表现出随着株行距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随着株行距的增大,树皮与树干所占百分比有所增大,说明在此试验中株行距对树干生物量影响显著。 生物量结构特征中可以看出14m和16m带距4种模式林分较为稳定。8m带距的3种配置模式林分差异较大。不同配置值模式间不同器官的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从不同配置模式可以看,不同器官的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均随着株行距的增大呈减小趋势。7种配置模式树干、树皮、树枝的平均生产力(除树叶略低一些)均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32.27%、39.01%、45.21%,总量比对照高31.56%;7种配置模式中桉树林分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56.13%、36.92%、33.42%、18.81%、7.7%、9.43%、15.98%。说明大宽行条带模式利于桉树生物量积累;其中8m带距的配置模式最高,说明此种带距的配置模式比较理想,适宜推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92.3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辉;不同原料烟熏液的制备、精制及灌肠液熏工艺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武;罗建中;尹国平;;澳大利亚·巴西桉树人工林经营特点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2 陈少雄;;桉树大径材培育——桉树培育的新方向[J];桉树科技;2002年01期
3 杨民胜;李天会;;中国桉树研究现状与科学经营[J];桉树科技;2005年02期
4 侯元兆;;现代化经营是中国桉树工业原料林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J];中华纸业;2009年07期
5 姚庆端;桉树优良无性系制浆造纸性能与适应性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谢彩玲;;桉树生长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J];广东林业科技;1987年03期
7 李重根,廖红霞,裴文军,张晓星;短轮伐期雷林1号桉木材材性变异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8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项东云;新世纪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J];广西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10 陈婷,温远光,孙永萍,梁宏温;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钊华;尾叶桉无性系选育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黄黎敏;尾巨桉大径材培育——密度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张俊华;桉树生长规律与经营措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4 苌姗姗;尾巨桉木材解剖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异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翟新翠;大花序桉的遗传变异与适应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李昌荣;尾巨桉中大径材优良无性系选择与栽培措施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林培群;桉树人工林中幼林林农间作模式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8 张燕;桉树人工林混农复合生态系统效益评估[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方建民;虞木奎;刘志龙;王臣;刘洪剑;;不同林农复合系统光合特征及环境因子日变化规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3 鄢继文;;沿海山地杉木木荷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4 黄锦丰;;闽南地区侵蚀地长周期桉树人工复层林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4期
5 叶思群;叶伟青;;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梅州绿色崛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6 王晓霞;姬学龙;丁瑞;;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工造林技术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7 周顺得;;闽南丘陵山地桉树不同无性系栽培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8 刘宜滨;;地形因子对闽南山区尾巨桉造林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7期
9 郭华北;;闽南桉树无性系造林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10 施成坤;;闽南沿海丘陵山地桉树木麻黄混交造林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鸣;张红杰;李建国;;几种典型速生纸浆材材性与纤维特性比较[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佘远国;汪洋;张涛;;武汉碳汇林项目造林技术浅谈[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马长明;刘广营;杨飞;王欣;;燕山山地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许凌霄;林震;;我国城市林业建设中的机制创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陈秋颖;;广西发展造纸速生桉树林基地与生态环境问题[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董云仙;;略论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8 屈红国;;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高晓辉;梅昀;;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研究——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凯;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顺恒;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少雄;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志鹏;合肥地区红叶石楠穴盘扦插苗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制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文娟;皖河滩地杨树造林模式及其修枝短期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项磊;农区防护林产权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鹏;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富;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庞珺;中小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方超;木材缺陷的图像检测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勤,王卫;熏烤肉制品卫生安全性及其绿色产品开发的技术关键[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曹邦威;积极开发蔗渣原料制浆造纸[J];中华纸业;2003年03期
3 巩宗强;胡筱敏;徐新阳;李培军;;用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4 巩宗强;胡筱敏;徐新阳;李培军;;处理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吸附剂筛选及其性能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5 柏美娟;孔祥峰;印遇龙;;木醋液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8年16期
6 齐邦峰,张会成,陈立仁,李永民;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晶蜡中3,4-苯并芘含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3年03期
7 田树盛;Blue Rayon人造纤维对多环芳烃的富集作用[J];分析化学;2002年11期
8 ;香精香料信息16则[J];国内外香化信息;2004年05期
9 黄靖芬;李来好;陈胜军;杨贤庆;;烟熏食品中苯并(a)芘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方法[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7期
10 周益群 ,周洪仁;水产品的液熏原理和方法[J];渔业现代化;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莫晓勇;桉树纸浆用材林良种选育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2 苏伟;椰壳基微孔活性炭制备与表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任宇;上海市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王德高;多环芳烃和多溴代联苯醚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戴宁;[omim][PF_6]萃淋树脂吸附水相中萘的机制及[omim][PF_6]的生物降解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宁南;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珍;大孔树脂在处理含芳香族化合物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汪季涛;油菜秸秆发酵及其新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3 王育红;大孔树脂吸附苹果多酚特性及苹果多酚功效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江燕;烟熏肉制品中多环芳烃的SPE-HPLC检测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黄靖芬;罗非鱼片液熏加工工艺及其产品保藏特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阳志高;椰壳炭磺酸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邢立学;椰壳纤维/抗冲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8 吕建;大孔树脂在食品中果绿检测及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9 谷成燕;AB8大孔树脂与硅胶柱层析分离姜酚的对比[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钟威;液熏型斑点叉尾鮰即食产品的研制[D];江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福生;;皖东南低丘岗地杉木间伐强度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2 张述银;辽东栎木材解剖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 费本华,刘秀梅,訾兴中;铜钱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4 邵卓平,董宏敢,张治国;湿地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刘盛全;不同栽植密度对意杨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汪佑宏,洪安东,徐斌,刘杏娥;不同淹水程度对长江滩地枫杨组织比量的影响及变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费本华;x射线衍射法测定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及其变异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8 刘盛全;刺楸木材微纤丝角与组织比量的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9 凌昌发;;桉树林地土壤肥力衰退问题的调查研究[J];桉树科技协作动态;1982年03期
10 陈远生;;尾叶桉生长调查初报[J];桉树科技;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红;[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晓丽;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关系及高生长应变形成机理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华强;人工经济林核桃、枣树木材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2 王嘉楠;人工林杨树木材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3 郑红波;樟树木材解剖特征和基本密度的变异[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4 黄勇;培育措施对巨桉纸浆原料林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5 朱智强;桉树林农条带间作模式效应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6 解林坤;粗皮桉木材材性及其变异特性[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刘美华;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进波;人工林尾巨桉木材材色、化学性质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苌姗姗;尾巨桉木材解剖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异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10 翟新翠;大花序桉的遗传变异与适应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爱英;;广东省不同土壤条件对桉树林生长的影响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4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大宽行桉农复合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和生物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0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