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组分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生长的影响
本文选题:碳源 切入点:生物絮团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C:N、不同碳源对絮团培育的影响,以及不同生物絮团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技术。主要探讨了(1)生物絮团对养殖环境的清洁作用与对虾生理指标的影响;(2)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胞外酶活力和活性物质的影响;(3)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活性成分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4)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营养成分、胞外酶活力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生物絮团对养殖环境的清洁作用与对虾生理指标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生物絮团对养殖环境的清洁作用及对虾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生物絮团,处理各实验水槽。实验设计生物絮团为0、5、10ml/L三个密度,分别于添加生物絮团0,6,12,24,48h后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絮团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氨氮,来提高虾体免疫活性和解毒代谢能力。由此可见,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具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并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吞噬率、溶菌、抗菌活力等免疫指标和精氨酸酶活力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等解毒代谢指标影响显著。2.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胞外酶活力和活性物质的影响 实验探究添加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胞外酶活性和活性物质的影响,为絮团的优良培育奠定基础。实验分为两部分:不同C:N对生物絮团的影响和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的影响。实验通过添加不同碳源、不同C:N,形成不同种类的生物絮团,通过测定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生物絮团沉降量,絮团胞外酶等指标,确定了不同碳源、不同C:N,对生物絮团的形成、结构及清洁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影响显著,并确定C:N=15,选用麦麸,糖蜜各添加50%为培养生物絮团的最优比例。 3.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活性成分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通过添加碳源(糖蜜、麦麸)培育生物絮团,研究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活性成分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实验梯度设置为:对照组(自然海水)、100%糖蜜(I)、50%糖蜜+50%麦麸(Ⅱ)、25%糖蜜+75%麦麸(III)处理组,各处理组C:N均为16,实验时间为30d,分别收集各实验组的生物絮团测定其活性成分,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脏测定生理健康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比例碳源(糖蜜、麦麸)对生物絮团前期沉降量(BFV)、生物絮团前期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S)、生物絮团活性成分(PHB、多糖含量)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指标影响显著(P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由此可见,添加不同碳源培育形成不同活性成分的生物絮团,且通过这些含不同活性成分的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导致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4.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营养成分、胞外酶活力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生长的影响 通过添加碳源(糖蜜、麦麸)培育生物絮团,研究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营养成分、胞外酶活力和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实验梯度设置同第三章,,分别收集各实验组的生物絮团测定营养成分、胞外酶活力,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胃、肠测定消化酶活力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比例碳源对生物絮团营养成分、胞外酶活力和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力影响显著(P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综合添加碳源成本、生物絮团营养成分、对虾消化能力和生长等指标,确定50%糖蜜+50%麦麸(Ⅱ)为添加碳源的最佳配方。由此可见,添加不同碳源培育形成了含有不同营养成分和胞外酶的功能生物絮团,通过这些不同的生物絮团养殖对虾,对虾的消化水平和生长指标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由不同碳源→功能生物絮团→增强对虾生长是对虾生物絮团健康养殖的新途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英,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年01期
2 杨斌,柳成益,姚金鹏,吴天龙;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粉拟青霉生长的影响[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芦站根;;南韩灵芝母种培养基的筛选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恒基;黄清荣;常林瑞;韩立亚;欧秀元;;不同碳源对黄伞菌丝生长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21期
5 祁承经;曹福祥;曹受金;;热带森林碳汇或碳源之争[J];生态学报;2010年23期
6 高书国;毕艳娟;乔亚科;;不同碳源及培养方式对小麦花培愈伤组织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7 王晓光,孙茹,张坤杰;松口蘑菌丝体生长对碳源需求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8 郑泗军,蒋淑丽,洪彩霞,季道藩,许复华;碳源和凝固剂对棉花胚珠培养基pH的影响[J];中国棉花;1996年10期
9 高焕森;刘作易;梁宗琦;刘爱英;;绿僵菌产孢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年02期
10 李宝坤,刘正初,冯湘沅,段盛文,胡镇修,彭源德,郑科;CXJZ95-198菌株在不同碳源中产β-甘露聚糖酶的规律研究[J];中国麻业;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丁伟;冷蕾;赵晨;黄芳;宋爱荣;;碳源对裂蹄木层孔菌菌丝体生长及其液体发酵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伟;李娇妍;王红梅;刘玉文;;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中的新型碳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万鲁长;单洪涛;黄春燕;张柏松;孙树凯;宇仁娥;;白灵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辰壹;吴永霞;张娟;;巴音布鲁克草原雷蘑的碳氮营养源研究[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天虎;刘畅;王进;;以秸秆为缓释碳源的SRB处理AMD模拟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魏昭;亢春雨;苏旭东;樊喜福;马小燕;李英军;张会彦;张伟;;防腐剂纳他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汪家权;王晓丽;潘哲;胡明明;;地下水N0_3~-污染微生物原位修复碳源的实验研究[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云海 房鼎业;CO2:二十一世纪的新碳源[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记者 史芳 杨振威;建立以省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李雪林;万元GDP净碳源量不断下降[N];文汇报;2007年
4 筱薇;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苏 林;点“气”成“金”[N];大众科技报;2003年
6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 郑建仙;乳链球菌素发酵法生产的关键技术(上)[N];中国食品报;2008年
7 记者 李雪林;上海“碳天平”趋向平衡[N];文汇报;2008年
8 吴凡;“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食味劣化及调控”通过鉴定[N];中国渔业报;2010年
9 缪翼;“低盐凡纳滨对虾饲料风味改良剂”获国家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0年
1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仍是“吸碳功臣”[N];上海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升;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康兴生;基于碳源因素的倒置/常规A~2/O工艺性能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段生兵;基于代谢分析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建美;地下水硝酸盐原位生物修复固相碳源及磷源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高磊;碳氮比调节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及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章宏梓;以餐饮废油为碳源的鼠李糖脂发酵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张晓萍;低聚糖和纤维类碳源对里氏木霉合成纤维素酶的诱导作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大虎;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组分和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生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李观元;以丙酸为碳源的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勇光;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及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分离[D];重庆大学;2010年
5 林守yN;崇明湿地碳源汇信息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雅丽;沼液无土栽培氮污染控制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李业英;碳源、氮源及其他条件对VB_(12)发酵影响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赵建;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李彦;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生长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10 王利;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及碳源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1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64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