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测算方法综述
本文关键词:森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测算方法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森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测算是全球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其测算方法可分为3大类:实测法、材积法和遥感法。林分生物量和净生长量的实测和推测在点的测算上精度较高,适用于对小面积林分的测算;材基推算法为森林生物量的研究从样地实测向区域尺度的估算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也使得从时间尺度上对森林生物量及净生长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成为可能,但针对某类森林的估算模型还有待于更为深入地验证和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模型的建立,在大尺度森林生物量及净生长量的估算上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可以实现对特定区域森林生物量、生产力和碳循环状况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估算和预测,选用合适的数据源和数学建模方法是进一步提高其估算精度的根本途径。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寒区旱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物量 净生长量 碳循环 全球变化 时间尺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0102004)“河西内流区生态安全与景观规划预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490)“沙拐枣植物的逆境萌发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10) 兰州交通大学“青蓝”人才工程基金资助计划项目(QL-08-04A)
【分类号】:S718.5
【正文快照】: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圈的主体,其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86%和70%〔1-3〕。森林生物量的变化反映了森林的演替、人类活动、自然干扰、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等影响,是量度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4〕。森林净生长量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和碳收支的重要参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马钦彦,谢征鸣;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3 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岳燕珍;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4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5 黄国胜,夏朝宗;基于MODIS的东北地区森林生物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4期
6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7 李意德;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分生物量估测方法比较分析[J];生态学报;1993年04期
8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年05期
9 吴刚,冯宗炜;中国主要五针松群落学特征及其生物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10 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江颖;珠江三角洲植被对区域碳氧平衡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关彩虹,胡炜,成文连,王飞飞;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现状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勇生;洪滔;何东进;胡海清;卞莉莉;陈笑玲;;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4 韩文轩,方精云;相关生长关系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尺度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关文彬,王自力,陈建成,张秋岩,汪西林;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7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罗辑,程根伟,李伟,何祖慰;贡嘎山天然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贺康宁,李世荣,史常青,周心澄;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林木生产力和水分生产潜力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胡建忠;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胡中民;岳燕珍;梁飚;;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管理第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肖风劲;张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相关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建萍;曾珍英;;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春雷;张文宗;;基于MODIS数据的省市级遥感监测服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云文丽;;近50年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刘广;李贵才;王军邦;;中国陆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效科;欧阳志云;苗鸿;冯宗炜;;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不确定性与研究展望[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宏新;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天山云杉林生长的分析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3 胥辉;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8年
4 辛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年
5 李文忠;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王希群;北京山区油松、侧柏林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赵义海;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草地亚系统生产力及形成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8 蒋延玲;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9 徐学选;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延昊;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安;RS和GIS支持下的策勒绿洲植被NPP与Biomass估测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姚丽;科尔沁沙地土壤特性及作物生产潜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金霞;BROOK90模型在官厅库区妫水河流域的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红霞;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新军;秦岭地区蜜蜂科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秀端;基于LUCC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生态效应及粮食安全的时空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莫宏伟;基于3S的风沙过渡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增发;安徽肖坑森林植物群落与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9 焦秀梅;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地理分布规律[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严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贺庆棠;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3 马钦彦,谢征鸣;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丁宝永,孙继华;水曲柳天然林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6 马建路,庄丽文,陈动,李景文;红松的地理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7 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岳燕珍;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8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赵新全;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4期
9 薛立,杨鹏;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彭少麟,张祝平;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霞;;不同坡位8年生卷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林业勘察设计;2011年01期
2 张智文;李长田;于逸竹;秦智亨;田风华;刁莹莹;潘丽丽;李成博;;菌根菌生物量定量方法浅谈[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3 夏霖辉;赵秋玲;王大伟;;密度对连香树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4 刘晓梅;布仁仓;邓华卫;胡远满;刘志华;吴志伟;;基于地统计学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5 童方平;李贵;刘振华;童琪;;造林初植密度对翅荚木幼龄林木材热值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9期
6 苏勇;秦武明;黄松殿;段文雯;韦中绵;;桂西南擎天树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1年09期
7 蔡清楼;;不同坡位樟生物量及其分配率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8 王守吉;;福建尤溪县毛竹种群生物量及其能量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1年01期
9 沈亚洲;孙晓梅;张江涛;杜彦昌;马建伟;;甘肃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田大伦;朱凡;;不同林龄两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特征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刘妍妍;金光泽;黎如;;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的贮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张建萍;曾珍英;;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炜;孙发政;刘荣堂;;深圳类芦边坡绿化的应用状况[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牛正田;李金花;张绮纹;童书振;;欧美杨107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长规律研究[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存建;刘纪远;;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LANDSAT TM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牛正田;李金花;张绮纹;童书振;;欧美杨107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长规律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郭群;王宝松;潘明建;涂忠虞;;苏柳无性系纸浆林生物量研究[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10 张骏;朱锦茹;应宝根;袁位高;宋绪忠;高洪娣;沈爱华;江波;;浙江省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初探[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厉建祝 温雅莉 贡佳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亿吨[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李冬妹;乌市绿化注重建设森林植被[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木佳;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尽快恢复曲家营水库水源地森林植被[N];长白山日报;2008年
5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6 姚学文 伍谦 邹敏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林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经济报;2006年
7 王锦;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大宁县国营林场 张斌;快速恢复森林植被技术之我见[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记者 胡薇 编辑 阮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春生;我国加速推进林油林电一体化[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庆先;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王仁卿;山东森林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5 乌仁陶格斯;内蒙古典型森林类型土生空团菌生态分布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郭明春;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森林植被坡面水文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8 陈宏伟;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应天玉;城市森林资源结构与降温功能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张焕朝;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差异及其机理[D];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定;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和治疗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张琼;桉树工业原料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贮量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苏文会;关于大木竹的开发与利用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李小军;文县杨生长规律及其生态学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炳凯;皖南丘岗地区火炬松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李冬;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7 杜燕星;山苍子施肥及其营养诊断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闵志强;长白落叶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路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洋;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森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测算方法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4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