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2 04:08

  本文关键词: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13年

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

王海萍  

【摘要】: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当今世界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研究的大部分MFC都采用非生物阴极,利用质子交换膜隔开MFC的阴极和阳极两个极室。其成本高、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催化剂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不利于电池的放大。 笔者通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的资助和校际合作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vine大学Sunny C. Jiang教授实验室开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本文以降低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结合废水处理过程,推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将来放大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并构建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Circulating Microbial Fuel Cell, CMFC),并对其产电性能,微生物群落系统发育进程,电子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结果如下: 设计构建了全生物双极室结构的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CMFC),采用可反复循环利用的多孔过滤分离器替代传统MFC采用的质子交换膜。由于CMFC的结构特点促进了质子从阳极向阴极的传递,避免阳极和阴极液的pH分化问题,有利于产电性能的提高。在CMFC采用直径4.5cm的分离器,进料速度1L/day进行启动运行保证了阳极的厌氧环境。连续进料启动模式有利于产电微生物的生长和质子的传输,CMFC在较短的适应期后,,电压不断的增加至200mV,连续运行7天后电压升至500mV,之后一直保持在500~610mV之间。CMFC采用12mM乙酸为底物在进料速度1L/d的连续运行条件下,能获得了58.1%最高库仑效率(CE)和30.1mW/m2功率密度最大值。 分别对阳极种泥、系统初步运行和稳定运行期的微生物样品(A1-A3)进行了细菌及古生菌微生物生态学分析。A1-A3样品的细菌群落分析表明,阳极不同时期的细菌群落在门、纲、目、属水平上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生长环境的改变及电极趋化作用促使了阳极物种在不同运行期的明显变化,A1样品中主要物种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热袍菌门(Thermotogae)。在A2-A3样品中主要物种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部分物种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同时一些新的物种也得以发展,适应生长的优势菌得到了进一步富集。A1-A3样品的古生菌群落分析表明,古生菌物种总量大,丰度小。古生菌的生长在CMFC运行操作期受到抑制,总体数量明显下降。同时优势物种的所占比重减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强。主要物种由嗜热甲烷鬃毛菌(Methanosaetathermophila)向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vacuolata)和甲烷微菌(Methanoregulaformicicum)转变。在阳极菌群中,对CMFC电能输出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有三大类:拟杆菌(Bacteroid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梭菌(Clostridium spp.)。 对阴极系统接种活性污泥、系统初步运行和稳定运行期的微生物样品(C1-C3)进行了微生物生态学分析。C1-C3样品的细菌群落分析表明,阴极细菌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细菌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均一性指数值随运行时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好氧细菌物种丰富,主要物种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总体来看,物种丰富程度经历了从减弱到重新增强,分布程度从集中到恢复均匀的发育进程。CMFC产电过程中参与阴极生物催化过程的主要优势菌种有四大类:归属于变形菌门的Dokdonella spp.和Rhodanobacter spp.两种菌种在启动期和稳定期都具有优势作用;在稳定期突显优势作用的噬细胞菌(Cytophaga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 阳极和阴极生物膜表面特征及活性观察表明:阴极和阳极中生物膜的表层都有大量处于良好成熟期的活性生物膜覆盖。电子传导介体实验和阳极菌种研究表明:生物膜引起的直接电子传递对CMFC电能的产生具有主要的贡献作用;阳极悬浮微生物通过自分泌的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作为电子介体引起的间接电子传递也同时存在CMFC电能的产生过程中,包括脱硫菌和产氢菌产生的初级代谢介体电子传递,以及假单胞菌次级代谢物绿脓菌素引起的具有可逆性介体电子传递。并由此推导出CMFC中存在的主要电子传递机制过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1.4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宝玥,吴霞琴;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电化学;2004年01期

2 康峰,伍艳辉,李佟茗;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4年11期

3 林代炎;林新坚;杨菁;叶美锋;;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4 洪安安;刘德华;刘灿明;;活性污泥的主要微生物菌群及研究方法[J];工业水处理;2009年02期

5 毕水莲;孟赫诚;;致病性弓形杆菌属生物学特性及诊断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1期

6 赵庆良;张金娜;尤世界;姜珺秋;;不同阴极电子受体从生物燃料电池中发电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12期

7 杨秀山,田沈,杨静,汪洪杰;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研究—─甲烷八叠球菌富集分离和固定化[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兰;冷云伟;任恒星;李浩;;纤维素原料厌氧产甲烷气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2 陈丽园;石金舟;李闫;张明;张志红;;1株抗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乳酸菌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3 张浩;莫海珍;;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细菌生理特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4 李公美;夏娌君;单晓枫;张洪波;钱爱东;;酸奶中嗜热乳酸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许禔森;;德氏乳杆菌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6 赵丽坤;闫蕾蕾;李景晨;吕莹莹;郝耀彤;;产电微生物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 刘友勋;黄娟;;漆斑菌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对酸性靛蓝脱色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戚薇;石景;尹娅凤;王海宽;;植物乳杆菌IMAU10116产生抗娄地青霉活性物质培养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杨四润;马燕;杨明容;傅静;周红杰;;鲜牛奶中植物乳杆菌D14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0 蒋成砚;谢昆;薛春丽;马迪;;乳饼中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和产酸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静涛;杨文涛;肖冲;王泽;丁壮;王春凤;;GFP标记的重组新城疫病毒HN基因乳酸菌表达载体的构建[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爱萍;蒋菁莉;任发政;刘松玲;;发酵乳中益生菌选择性计数培养基的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3 郭迪;潘力;杨汝德;;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聂炎炎;杨汝德;廖晓寰;文钰;;西藏“雪莲”共生菌的分离与特性研究[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汝德;陈琼;陈惠音;;鸡源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和特性研究[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甜;彭汉勇;陈胜利;杨汉西;;基于大肠杆菌催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陶虎春;倪晋仁;易丹;林立;;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污水处理研究的现状和展望[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欧阳清波;潘伟好;李平兰;贾玉春;;淡水鱼虾及猪粪便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性检测[A];北京食品学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9 杨秀山;杨小红;骆海朋;赵军;;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和固定化[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曹亚莉;田沈;钱城;王菊;袁振宏;杨秀山;;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新方法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阳;秀丽隐杆线虫益生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孙健;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降解偶氮染料和产电的特性与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莫光权;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肖仔君;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轩辕铮铮;乳链菌肽耐受性调控新基因功能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谢斌飞;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青青;耐氧性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特性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凯鹏;电子中介体固定化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9 赵建新;传统豆酱发酵过程分析与控制发酵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于林;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电活性及腐蚀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耽;机械损伤对锦橙汁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英;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孙茜;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金龙;发酵鸡肉用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郭艳萍;抑黄曲霉乳酸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娟;硫脲浸出废旧电路板中金及其发电过程回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晓鹏;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开发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崔琴;甘南牧区发酵牦牛酸乳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建海;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表面改性及电极构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彭城宇;罗非鱼片冰温气调保鲜工艺及其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鸿飞,谢阳,王宇新;生物燃料电池[J];电池;2000年02期

2 公维佳;李文哲;刘建禹;;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许修宏,肖玉珍,陈建平,李杰;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筛选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许世梁,陈季华,郑景文,赵利娜;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初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毕水莲;李琳;唐书泽;陈守义;吴希阳;张学武;石磊;;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防控措施[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6期

6 毕水莲;陈妙瑞;张志刚;石磊;;Fla-DGGE法对食品中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检测和分型[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10期

7 冯权,邢新会,刘则华;以剩余污泥减量化为目标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年08期

8 曹秀芹,陈珺;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研究及发展[J];环境工程;2002年04期

9 王峰,傅以钢,夏四清,杨殿海;PCR-DGGE技术在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10 尤世界;赵庆良;姜珺秋;;废水同步生物处理与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家权;黄敏;朱承驻;;污水厌氧生化处理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合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孔晓英;李连华;孙永明;袁振宏;吴创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能原理及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3 宋天顺;叶晔捷;徐源;徐夫元;陈英文;沈树宝;;用于废水处理及产能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4期

4 李毅;胡翔;王程远;王瑞林;;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8年09期

5 佟萌;杜竹玮;李顶杰;李浩然;;微生物燃料电池型传感器在BOD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06期

6 宋娟;赵华章;杨亲正;彭艳丽;;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修饰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07期

7 文伟河;;国外动态[J];生物加工过程;2009年06期

8 黄燕新;李萍;颜幼平;;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产电菌的选育[J];广东化工;2010年03期

9 梁波;杨国忠;徐金球;;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净化废水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10年02期

10 陈旸;钱超;钱冬全;王麓;刘龙飞;;以天然混合菌接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井玉;黄卫民;王璇;林海波;;挂膜方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黄丽萍;郭瑞;甘琳琳;王宁;;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阳极的五氯酚共代谢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岳学海;赵书菊;郭庆杰;王许云;;床层膨胀高度对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侯彬;胡勇有;孙健;;微生物作为阴极催化剂强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偶氮染料脱色与产电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李颖;孙永明;孔晓英;李连华;杨改秀;袁振宏;;菌株Dysgonomonas mossii的分离及产电特性[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改秀;孔晓英;孙永明;;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亚平;胡勇有;孙健;侯彬;李斯哲;;碳纳米管负载二氧化锰用作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强化氧气还原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孙健;胡勇有;侯彬;张亚平;;同步降解偶氮染料与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长期运行性能[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王鑫;蔡章;周启星;张志能;陈翠红;;利用U型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加速盐碱土石油烃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孔晓英;孙永明;李连华;李东;杨改秀;;不同底物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N];广东科技报;2010年

2 记者 路平;[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萧潇;[N];中国煤炭报;2005年

5 华羽;[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芮;[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郭明波/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8 张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柯济;[N];兵团日报(汉);2004年

10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叶臻;新型石墨纸和石墨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凯鹏;电子中介体固定化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3 莫光权;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培远;微生物燃料电池能量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彭新红;铁(Ⅲ)氧化物修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及其电容特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王海萍;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潇源;空气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分隔材料、阴极及构型优化[D];清华大学;2012年

8 史昕欣;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结构及催化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海萍;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杨俏;紧凑堆栈生物电化学系统电极材料与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继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生活污水特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2 陈立香;基于废水处理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制及基础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周玲;盐桥连接下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明;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特性与应用拓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吴自润;基于泡沫金属电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亓召琴;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研究与结构优化设计[D];烟台大学;2012年

7 曹晓燕;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于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屈原津;以谷壳及剩余污泥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9 张领艳;微生物燃料电池及介孔磷酸锆阳极材料的电化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建海;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表面改性及电极构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69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3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