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浓度升高对樟子松落叶松氮素吸收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氮素形态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与生长及养分分配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08年
CO_2浓度升高对樟子松落叶松氮素吸收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苏文玲
【摘要】: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是我国东北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本文以两树种的2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在人工气候箱内水培的方法,将CO_2浓度设置为350μmol·mol~(-1)和700μmol·mol~(-1)两种水平,在保证等量氮(8mmol·L~(-1))供应情况下,调整NH_4~+-N/NO_3~--N比分别为25/75、50/50、75/25,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两树种不同氮素形态吸收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正常CO_2浓度处理相比,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樟子松在大量供NH_4~+-N少量供NO_3~--N(NH4~+-N/NO_3~--N比为75/25)时,对NO_3~--N吸收量变化不大,但对NH_4~+N吸收量先增加,后降低;在等量供应NH_4~+-N和NO_3~--N(NH_4~+-N/NO_3~--N比为50/50)时,增加了对NO_3~--N的吸收,而对NH_4~+-N的吸收无影响;在大量供NO_3~--N少量供NH_4~+-N(NH_4~+-N/NO_3~--N比为25/75)时,樟子松对NO_3~--N和NH_4~+-N的吸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樟子松为喜NO_3~--N树种,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当NO_3~--N供应不足时,表现出对NH_4~+-N吸收增加的趋势。 (2)与正常CO_2浓度处理相比,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落叶松在大量供NH_4~+-N少量供NO_3~--N(NH_4~+-N/NO_3~--N比为75/25)时,对NO_3~--N吸收量明显增加,但对NH_4~+-N吸收量无变化;在等量供应NH_4~+-N和NO_3~--N(NH_4~+-N/NO_3~+-N比为50/50)时,对NO_3~--N的吸收略有增加,而对NH_4~+-N的吸收无变化;在大量供NO_3~--N少量供NH_4~+-N(NH_4~+-N/NO_3~--N比为25/75)时,落叶松对NO_3~--N和NH_4~+-N的吸收均无明显变化。这表明落叶松以吸收NH_4~+-N为主,同时也吸收一定数量的NO_3~--N,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当NH_4~+-N供应不足时,表现出对NO_3~--N吸收的明显增加。 (3)CO_2浓度倍增处理与正常CO_2浓度处理相比,降低了两树种苗木体内的氮浓度,但增加了苗木体内氮含量。樟子松整株氮含量在NH_4~+-N/NO_3~--N比为75/25、50/50和25/75三种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14倍、1.23倍和1.37倍;落叶松的整株氮含量在NH_4~+N/NO_3~--N比为75/25、50/50和25/75三种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65倍、1.22倍和1.52倍。樟子松整株氮含量在NH_4~+-N/NO_3~--N为25/75时增加最多,而落叶松在NH_4~+-N/NO_3~-N比为75/25时增加最多。这表明在整个培养期内,CO_2浓度升高处理明显增加了樟子松和落叶松幼苗对氮的吸收。 (4)CO_2浓度倍增处理,促进了樟子松和落叶松基径生长,并显著提高了两树种幼苗的生物量。樟子松在NH_4~+-N/NO_3~--N比为25/75时,NH_4~+-N/NO_3~--N比为75/25时,基径生长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12%和110%。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两树种的生物量。 (5)CO_2浓度倍增处理,增加了樟子松叶片内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对叶片可溶性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与正常CO_2浓度处理下,CO_2浓度倍增处理落叶松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在正常CO_2浓度处理下,落叶松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出现在NH4~+N/NO_3~--N比为25/75时,而当CO_2浓度倍增后,NH_4~+-N/NO_3~--N比为50/50时落叶松叶片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7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跃林,张仕定,张庆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5年01期
2 王静,方锋,尉元明;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3 张春兰,高祖明,张耀栋,唐为民;氮素形态和 NO_3~-N 与 NH_4~+-N 配比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4 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陈步峰,林明献;短期CO_2浓度升高对雨林树种盘壳栎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5 吴楚,王政权,范志强;氮素形态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与生长及养分分配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6 陈平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2年03期
7 郭建平,高素华;高CO_2浓度和土壤干旱对贝加尔针茅C,N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2期
8 陈巍,罗金葵,姜慧梅,沈其荣;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不同小白菜品种生物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9 李霞;阎秀峰;刘剑锋;;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6年03期
10 李伏生,康绍忠,张富仓;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昭英,孙小镭,刘世琦,高俊凤;乙烯在黄瓜体内分布及周年变化动态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2 梁太波,张淑香,史春余,王汝娟,杨馥成;活力素对菠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3 叶宝兴,毛达超,刘学春;超级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与净光合速率相关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孙慧敏;于振文;颜红;史桂萍;;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张瑞明;严平;朱慧娟;黄雅丽;;安徽省不同地区甘薯品质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6 陈庭甫;刘玲;岳伟;;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7 林伟;张燕;周娜娜;王刚;;铅污染对黄瓜幼苗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8 王敏,张从宇,马同富,姚维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9 钟忠;不同微肥对瓜叶菊开花和结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10 华平,郑艺梅,刘海波;不同干燥方法对百合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雷;周俊义;刘孟军;刘平;代丽;赵智慧;;不同酸枣类型果实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宇琴;崔芳;刘艳红;吴国良;王勇;;核桃枝条总酚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奕清;;黄金合果芋水培营养液的优化体系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世威;刘厚诚;陈日远;黄丹枫;;节瓜种子发芽过程中乙烯释放、保护性酶活性与植株花性别分化的相关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从霞;冯晨静;王文凤;张玲玲;杨建民;;紫叶李内源激素变化和抗寒性的关系[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婷婷;孙宪芝;郑成淑;;BA对牡丹切花保鲜及生理特性的影响[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慧斌;刘雪玉;王则金;王梅英;林启训;;MA抑制绿芦笋木质化和护绿效果的研究[A];2005福建省冷藏技术研讨会论文资料集[C];2005年
8 范力仁;田惠卿;李茂松;罗文君;宋吉青;栗海峰;马睿;周东方;;吸水材料的水势及非金属矿物/高分子吸水保水复合材料的水势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9 乔勇进;王海宏;叶正文;仲伯扬;;臭氧处理对温州蜜柑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A];中国柑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柑橘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其波;孔庆平;田立文;阿里甫·艾尔西;宁新民;刘志清;;酶保护系统清除剂氧酶活性变化与海岛棉抗病性、抗病机理的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会合;氮钾对酸性菜园土壤莴笋品质的效应及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富仓;土壤-根系统养分迁移机制及其数值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韩榕;He-Ne激光对小麦增强UV-B辐射损伤的修复效应及机理[D];西北大学;2002年
4 肖应辉;水稻再生特性及其与内源激素等生理因素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曹翠玲;氮素及形态对作物的生理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李伏生;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对小麦水分养分利用的效应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白尚斌;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对N、P养分的适应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8 李潮海;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胡泓;杂交稻与常规稻对钾的需求和利用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崔秀敏;基质供水状况对番茄、甜椒穴盘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菠菜品种间叶柄硝态氮累积差异的营养生理基础[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平;介质pH与不同氮素形态对作物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5年
3 李雅娜;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三种冷季型草坪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4 杨金艳;CO_2浓度升高情况下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5 叶学见;酸性菜园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和甜椒营养调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常燕平;枣在减压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贮藏效果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7 李会合;肥料和土壤水分对叶类蔬菜硝酸盐的调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邹俊杰;大麦幼苗叶片营养成分和嫩叶汁粉制备及其提取物抗氧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董卫华;Na_2SeO_3对麦苗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影响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10 韩文军;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对闽楠光合性状的影响[D];中南林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鲜一,彭玉梅,程渡;科尔沁羊草-贝加尔针茅草原物候期和产草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草地学报;1996年04期
2 杨利民,王仁忠,李建东;松嫩平原主要草原群落放牧干扰梯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3 高素华,郭建平,周广胜;羊草叶片对高CO_2浓度和干旱胁迫的响应[J];草地学报;2001年03期
4 雷泽湘,艾天成,李方敏,董维;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与SPAD值间的关系[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蔡克强,黄维南;杨梅硝酸还原酶活力研究[J];核农学报;1990年02期
6 王大力;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全球CH_4排放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7 林伟宏,张福锁,白克智;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9年16期
8 陶战,蔡罗保,杨书润;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4年03期
9 张春兰,高祖明,张耀栋,唐为民;氮素形态和 NO_3~-N 与 NH_4~+-N 配比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10 谈建康,张亚丽,沈其荣,张晓晓,徐国华;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牛;郑小贤;田格日勒;;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年S1期
2 祖慧君;郑殿国;;山地整地与造林关系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3 ;营造落叶松、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J];新疆林业;1975年04期
4 左鸿飞;;贾义祥和他的“绿色银行”[J];内蒙古林业;2010年02期
5 方弘;左鸿飞;;贾义祥造林致富[J];农家之友;2010年12期
6 ;几种简易育苗工具[J];林业实用技术;1966年07期
7 ;樟子松、落叶松种子高床催芽晾晒处理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1975年05期
8 ;营造落叶松、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摘要)[J];山东林业科技;1976年02期
9 许忠文;;云杉、樟子松嫁接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1965年10期
10 孙长忠,沈国舫,李吉跃,贾黎明;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Ⅱ.桉树、落叶松及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鹰;;影响落叶松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因素的调查分析[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张时敏;李广武;;落叶松芽瘿蚊的初步观察[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3 毛玉琪;张景林;吴长江;刘录;王福森;;樟子松树皮形态类型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4 李爱;齐力旺;宋文芹;陈成彬;王春国;;落叶松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李莉;刘玉喜;陆志华;;落叶松杂种组培繁殖的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6 霍俊峰;赵雨兴;霍俊梅;冯祥;贺振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王玉华;贺立刚;南海波;曹化荣;高景文;;沙地珍稀物种—樟子松起源及生物学特性[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杨丽君;李长河;姜兴林;宋光辉;张传静;;兴安落叶松优良家系的早期测定[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爱;方梦蝶;齐力旺;宋文芹;陈成彬;王春国;;落叶松双亲及正反交杂种后代基因表达谱分析[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军辉;张守攻;;落叶松的遗传育种策略[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弘 通讯员 敖东 雷霞;[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2 李丽洁;[N];通辽日报;2010年
3 左鸿飞;[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0年
4 左鸿飞;[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高菲;[N];宁夏日报;2010年
6 驻站记者 王久玲;[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7 敖蓉;[N];经济日报;2007年
8 记者 方弘 通讯员 敖东 左鸿飞;[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9 孙英威;[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10 孟令春 记者 姜健;[N];牡丹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阿君;4种园林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杨立学;落叶松对胡桃楸化感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王笑峰;矸石废弃地生态恢复机制及优化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常德龙;人工林木材变色与防治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田有亮;樟子松耐旱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梅莉;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周转与碳分配[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于水强;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寿命的估计[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冯健;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无性系间生根差异的分子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张蕾;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化机制和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鞠洪波;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敏;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枯落针叶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效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于丽丽;火烧干扰对小兴安岭落叶松针叶林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苏文玲;CO_2浓度升高对樟子松落叶松氮素吸收特性和生长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4 刘夏;采伐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沼泽土壤碳、氮储量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刘艳;落叶松指接材力学性质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温都日嘎;西苏旗城市绿化中云杉、樟子松移植大树康复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叶冬梅;樟子松水分生态阈值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8 包永红;樟子松对水分胁迫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9 刘星雨;高温热处理木材的性能及分类方法探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姜海凤;三种落叶松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氮素形态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与生长及养分分配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6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