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吸湿凝结水初探

发布时间:2016-07-27 05:00

  本文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年

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吸湿凝结水初探

钱连红  

【摘要】: 为了探讨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形成的微气候对土壤吸湿凝结水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院内臭柏群落、油蒿群落和裸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的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垂直变化特征。对土壤吸湿凝结量与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取得如下认识: 1.吸湿凝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土壤吸湿凝结水量,其中近地表的空气湿度与气温是影响吸湿凝结的基本因素,而其他因子通过修饰这两个因子起到作用;所有的因子都随着下垫面的改变而变化。 2.一天内土壤吸湿凝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日落以后开始的吸湿过程;第二阶段是日出以前,土壤温度达到露点温度以下开始的凝结过程。三种下垫面均表现出19:00~22:00为最大,以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 3. 5~11月期间,三种下垫面吸湿凝结水量以8月份最多,7、9月次之,5、6月较少。吸湿凝结水量臭柏(2.06mm)油蒿(1.91mm)裸地(1.75mm)。下垫面的性质影响土壤吸湿凝结水量,并且差异很显著(p=0.05)。 4.吸湿凝结水的垂直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同一下垫面,地表以上20cm处形成的凝结水量都高于地表以上10cm处和地表;通常下垫面在相同高度形成的凝结水量表现为臭柏地油蒿地裸地。 5.土壤的机械组成是影响吸湿凝结水形成的内因,土质越粘重,土壤颗粒表面积就越大,越有利于吸湿性凝结水的形成。三个样地的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为:臭柏油蒿裸地。 6.几种气象因子的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总体看来平均温度、夜间温度、夜间平均绝对湿度对土壤吸湿凝结水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相对湿度、夜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对雨季贡献率最大;夜间平均绝对湿度、24h平均绝对湿度、平均温度对干季贡献率最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1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2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8-11
  • 1.1.1 凝结水的研究区域8
  • 1.1.2 土壤凝结水的水汽来源8-9
  • 1.1.3 土壤凝结水的形成机制9
  • 1.1.4 影响土壤凝结水形成的要素9-10
  • 1.1.5 土壤凝结水的垂向分布及其数量10
  • 1.1.6 土壤凝结水的生态作用10
  • 1.1.7 土壤凝结水的观测方法10-11
  • 1.1.8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11-12
  • 2. 研究区概况12-13
  • 2.1 地理位置12
  • 2.2 气候12
  • 2.3 水文12
  • 2.4 地形、地貌12
  • 2.5 植被、土壤特征12-13
  • 3 材料与方法13-15
  • 3.1 样地的相对位置13
  • 3.2 试验设计13-15
  • 3.2.1 土壤吸湿凝结水的测定13-14
  • 3.2.2 温湿度测定14
  • 3.2.3 测定时间14
  • 3.2.4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14-15
  • 3.2.5 露点统计15
  • 3.3 数据分析处理15
  • 3.4 吸湿凝结量的计算15
  • 3.5 单位面积的吸湿凝结量计算15
  • 3.6 气象因子的计算15
  • 4. 结果与分析15-36
  • 4.1 单日 3h 吸湿凝结量的变化动态过程15-18
  • 4.2 单日吸湿凝结量的差异18-19
  • 4.3 三种下垫面吸湿凝结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差异19-20
  • 4.4 吸湿凝结水的垂直变化20-29
  • 4.5.1 近地表空气湿度的影响24-26
  • 4.5.2 干湿土的对比26
  • 4.5.3 土质的影响26-28
  • 4.5.4 温差的影响28-29
  • 4.5.5 蒸发量与吸湿凝结水的回归模型29
  • 4.6 露点统计29-31
  • 4.7 沙地的土壤吸湿凝结水量与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1-33
  • 4.8 影响沙地的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各气象因子的主成份分析33-36
  • 5 讨论36-37
  • 5.1 有关吸湿凝结水和露水概念的讨论36
  • 5.2 有关观测方法的讨论以及吸湿凝结时间的讨论36-37
  • 5.3 植物是否会优先于地面接收凝结水37
  • 5.4 蒸发量和吸湿凝结量的回归模型的讨论37
  • 6 结论37-40
  • 参考文献40-43
  • 作者简介4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民;;毛乌素治沙人[J];内蒙古林业;1984年06期

    2 胡小龙,张文军,,樊文颖,阿腾格;毛乌素沙地不同覆盖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6年Z1期

    3 曾彦彦,达楞巴雅尔,胡志敏;毛乌素沙地臭柏天然更新初探[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4 ;毛乌素沙地柏[J];现代农业;2006年01期

    5 刘翠英;;毛乌素沙地城镇绿化可利用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6 雷金银;吴发启;马璠;刘建忠;努尔模达;;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的气候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2期

    7 吴永胜;哈斯;李双权;刘怀泉;贾振杰;;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8 张宏霞;邵莉莉;;毛乌素沙地绿洲农业开发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9 王琦;;内蒙古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飞播固沙效益的探讨——以台格庙飞播区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1983年04期

    10 左晓亭;齐凯;杨云培;;渗透灌溉开发试验研究报告[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平;;低纬高原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及百分率特征[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张会宁;张一平;何云玲;周跃;;昆明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垫面对其影响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秦奋;邢昱;;小流域下垫面抗蚀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广善;刘晓东;;中国北部沙漠对亚洲大陆大气粉尘含量贡献的数值试验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李强;李占斌;鲁克新;王民;穆军;;神府东胜矿区不同下垫面产流产沙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沈国土;蔡继光;杨宝成;高景;董占海;;空中辐射环境理论建模初探[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7 李春桃;楚可要;魏健;易美桂;余立强;梁玉祥;;若尔盖高原不同下垫面对蒸发量影响的研究[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8 刘树华;李婧;茅宇豪;;不同人为干扰下垫面热量收支非平衡特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娄德君;李治民;孙卫国;;夏季不同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秀力;肖勇全;;不同下垫面的反射特性对空调负荷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弘 通讯员 于荣钢;[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2 记者 张哲浩;[N];光明日报;2011年

    3 高宁生;[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庄电一;[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胡左;[N];科技日报;2002年

    7 刘毅;[N];西部时报;2009年

    8 记者 迟诚 李瑞林;[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郝育军;[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徐运平 刘维涛 周志忠;[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云民;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呼格吉勒图;毛乌素沙地湿地植被特征与生态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雷金银;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田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及其对建筑空调采暖能耗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杨梅焕;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机制与植物的耐胁迫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吴波;毛乌素沙地的景观动态与荒漠化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连红;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吸湿凝结水初探[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2 曹红霞;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及沉积环境记录[D];西北大学;2003年

    3 郭雪莲;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对降水蓄渗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志熙;毛乌素沙地高等植被调查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海东;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6 刘静;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贺学林;毛乌素沙地资源植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刘美珍;毛乌素沙地臭柏不定根发生及其生态学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9 王答相;神府东胜矿区煤田开发新增水土流失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10 张仲平;毛乌素沙地植被格局变化及水分收支平衡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6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76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