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

发布时间:2016-08-03 19:01

  本文关键词: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农业大学》 2012年

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邬刚  

【摘要】:生物黑炭是由生物质在缺氧的条件下,经高温裂解所产生的一类难熔的、稳定的、高度芳香化的、富含碳素的固态物质。近年来,生物黑炭以其优良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益成为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本研究在山西省忻州市进行,选取了常规施肥和调控施肥(减氮增磷)两种施肥模式,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春玉米农田土壤N2O、CO2和CH4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土壤性质、玉米生长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探讨了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改良效果和旱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影响。生物黑炭能显著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养分含量,而降低40t/hm2(C2)处理的土壤容重。在常规施肥模式下,与未施生物黑炭(C0)比较,施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了48.0%~102.1%,土壤全氮增加了9.9%~12.9%,土壤速效磷增加了22.6%~44.9%;在调控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3.6%~89.5%,土壤全氮增加了4.2%~13.2%,土壤速效磷增加了98.6%~104.9%;两种施肥模式下,生物黑炭对土壤碱解氮均无影响。 2.施用生物黑炭处理的玉米成熟期株高、穗位高及千粒重均有提高的趋势。在两种施肥模式下,施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较未施生物黑炭(C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0.32%~12.92%和11.99%~16.84%,进一步分析发现,玉米籽粒产量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制约。 3.施用生物黑炭与调控施肥能显著降低对土壤N2O排放。在常规施肥条件下,与未施生物黑炭(C0)相比,施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的N2O排放总量分别显著降低34.35%和37.95%;在调控施肥模式下,施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的N2O排放总量较未施黑炭处理(C0)有减少趋势。此外,在未施黑炭水平(C0)下,调控施肥的N2O排放量较常规施肥降低70.4%。 4.生物黑炭与调控施肥能显著降低土壤GWP与GHGI,在常规施肥下,与未施生物黑炭(C0)相比,施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的GWP和GHGI显著降低34.83%~39.51%和40.07%~45.39%。在调控施肥下,用量为20t/hm2(C1)和40t/hm2(C2)生物黑炭处理较未施生物黑炭(C0)处理,GWP和GHGI有降低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得出,在未施黑炭水平(C0)下,调控施肥的GWP和GHGI较常规施肥分别降低70.38%和73.91%,这说明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调控施肥模式(减氮增磷)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它可以作为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之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希柏,陈同斌,林忠辉,胡清秀;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2 孟磊,丁维新,蔡祖聪,钦绳武;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3 李迎春;林而达;甄晓林;;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10期

4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5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王跃思,Ronald L.Sass;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6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Ronald L.Sass;;氮肥水平对不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7 曾江海,王智平,张玉铭,宋文质,王少彬,苏维瀚;小麦-玉米轮作期土壤排放N_2O通量及总量估算[J];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8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张文,龚晏邦;温度对农田N_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9 刘志坤;叶黎佳;;生物质炭化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年05期

10 蒋静艳,黄耀;农业土壤N_2O排放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星明;;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3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6 张玉华;王秀峰;张民;王连新;史庆华;魏珉;杨凤娟;;不同养分配比控释掺混肥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7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魏建林;崔荣宗;杨果;管力生;岳玉德;肖建军;;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李府;尹燕枰;;施硫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指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10 董晓霞;孙泽强;张立明;王学君;王庆美;谢备涛;郑东峰;;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胜田;何跃;林玉锁;吴运金;;基于国家环境管理需要的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体系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白洁;王永志;段慧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制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5 何跃;张孝飞;甘文君;徐建;张胜田;华小梅;单艳红;林玉锁;;淋洗修复电镀厂铬污染土壤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条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李家才;;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7 李家才;;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王静;武杰;袁学文;;新华门绿地内玉兰叶片失绿、焦叶原因调查及防治技术措施[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9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蔡利娟;范仲学;杜瑞雪;张斌;;植物积累耐受镉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进展[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吉艳芝;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郑光辉;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7 丁晓东;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韩春丽;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盛浩;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燕;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舒丽娜;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毕磊;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郑慧;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文静;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江雪飞;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成世才;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选择性种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李忠佩,张桃林,林心雄;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4 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5 刘杏认;董云社;齐玉春;;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6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7 王卫,李秀彬;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齐玉春,董云社;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9 陈同斌,曾希柏,胡清秀;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10 曾希柏,陈同斌,林忠辉,胡清秀;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琪;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苏涛;旱地土壤残留矿质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秀芝;任军;刘慧涛;阎孝贡;武巍;宋春玲;;玉米优化施肥模式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6年05期

2 商海峰,韩冬,姬变英;小麦优化配方施肥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1994年01期

3 黄崇熙,张津平,肖国民,郑昭宇;油茶施肥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及效益选择[J];经济林研究;1996年02期

4 金巧玲,徐萍;杂交稻施肥模式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1年01期

5 孙家禄;;5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10期

6 高银奎;;三等级土地氮磷效应及施肥模式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0年06期

7 陈维高,吴杰,蔡尊福,李跃华;闽北水稻土最佳养分投入模式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8年S1期

8 郭中义;张四;罗中伟;;河南驻马店市夏芝麻施肥模式及其应用研究[J];土壤通报;2006年01期

9 李冬梅;李伟;;测土配方施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9年01期

10 戴树荣;南安市沿海丘陵旱地甘薯施肥模式初探[J];福建热作科技;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不同施肥模式对旱区春油菜生长特性的影响[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汤雷雷;万开元;李祖章;陈防;;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东风;王果;李卫华;邱孝煊;;不同施肥模式对蔬菜生长、氮肥利用及菜地氮流失的影响[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剑峰;梁颖;李会民;刘振刚;宋立新;李宁;郭丽娟;刘春哲;;吉林省绿色食品水稻施肥模式的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廉菲;唐世荣;祝凌燕;;不同来源生物黑炭特性对比及其在农业环保中的应用[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淑香;刘孝义;;土壤中铜与锌的存在形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定勇;石孝洪;;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洪积土汞含量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许文强;张豫芳;陈曦;罗格平;蔺卿;;天山北坡山地针叶林土壤性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9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10 崔君至;陈尊贤;;南仁山区土壤性质在不同地形位置之分布[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四代;[N];农资导报;2010年

2 ;[N];湖北科技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鹏;[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畅高升;[N];陕西科技报;2007年

5 李欣 编译;[N];中国花卉报;2003年

6 朱树群 黄应国;[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程梁;[N];河南日报;2007年

8 新华社记者 江亚平 张雅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N];河北农民报;2006年

10 滨海县农业局 周春萍 王加福 王信洪;[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田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管冠;施肥模式对稻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刘兆云;土壤中黑炭的积累、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萍;黑炭对菲的土水界面行为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渭玲;膜荚黄芪营养特性及次生代谢调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东风;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的施肥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黄绍敏;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崔立强;生物黑炭抑制稻麦对污染土壤中Cd/Pb吸收的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沈文杰;二叠—三叠纪界线事件的矿物学、地球化学解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徐明星;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典型剖面土壤性质演化及其高光谱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刚;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俞丹萍;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黄瓜地渗漏水氮磷流失、黄瓜品质产量的影响及最优施肥模式的评判[D];浙江大学;2012年

3 徐艳;基于有机和无机施肥模式的红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4 徐捷;不同施肥模式下甘蓝氮磷利用及流失特征和规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林艳;桉树组培容器苗稳态营养调控技术及其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宿钦兰;吉林省中部草甸型水稻土绿色水稻施肥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国霞;海冰水灌溉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棉田土壤水—盐—养分变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窦红霞;米制品专用稻优良品种筛选及适宜施肥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李宗新;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无公害生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10 徐艺露;生物黑炭对土壤性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施肥模式下施用生物黑炭对雨养旱地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2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82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