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农业大学》 2014年
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苗微
【摘要】:生物炭理化性质优异,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农业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但是,生物炭的性质虽然稳定,却也并非一成不变,施入土壤后,其理化性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缓慢变化,即发生陈化,进而有可能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等产生影响。为明确生物炭的陈化过程、分析陈化机制、辨析陈化效应可能导致的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稻壳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并应用于包含纯炭、炭土混合和纯土3个不同处理的对比实验,通过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循环两种加速陈化方式,模拟研究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影响,并通过高选择压力的水稻苗期耐冷性试验检验了生物炭陈化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在农业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物炭较好地保留了原生物质——稻壳的外观形态和内部细胞分室结构,与原材料相比,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灰分含量、固定碳含量、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均显著提高,挥发分含量显著降低。表面结构分析得出,生物炭的比表面积较其原材料提高100倍左右,总孔体积较原材料提高10倍左右,说明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 2.陈化处理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其表面结构、pH值、元素组成、吸附能力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冻融循环模拟研究中,生物炭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5个周期后又回复到初始水平,说明生物炭的pH值并不容易改变,且与生物炭的碳酸盐含量和官能团的变化有关。冻融循环对生物炭表面性质有较大影响,生物炭的表面氧化在初期发生迅速且显著,到后期趋于稳定,氧化程度高于生物炭的整体氧化,在第11个周期时表明氧化高于整体氧化2倍左右。说明生物炭的表面氧化有助于保护生物炭颗粒内部免于进一步氧化。冻融循环到25个周期时,生物炭对对苯二酚的吸附量由初始的5.928mg·g-1增加到11.73mg·g-1,说明冻融循环处理增加了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在干湿交替循环模拟研究中,生物炭的pH值逐步降低,元素含量变化程度小于冻融循环,吸附性能也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变化。总体看来,不同处理方式显著影响了生物炭的陈化过程,干湿交替处理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要小于冻融循环处理。 3.生物炭的添加减少了土壤中氮素的淋溶损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碳氮比。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碳氮比的变化幅度为生物炭处理混炭处理纯土处理。本研究认为生物炭的加入对微生物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进而影响了碳氮比。在冻融循环和淋溶过程纯炭处理钾元素大幅度的下降,本研究认为是由于生物炭的钾元素含量较高(生物炭的钾含量是土壤的10-30倍)导致。 4.陈化生物炭对水稻苗期生长产生一定影响,显著降低了水稻苗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低温处理下,不同陈化周期的生物炭对水稻苗期耐冷性的生理性质影响存在差异。在低温下在第5个周期总叶绿素和类胡萝下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陈化周期,第15个周期时叶片外渗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陈化周期,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陈化周期。在低温处理下,第11和20周期GAs的生物合成蛋白基因GA20ox2和GA3ox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周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41;S5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2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3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徐正进;;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2期
4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8期
5 付鹏;胡松;向军;孙路石;张安超;杨涛;江龙;;生物质颗粒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J];化工学报;2009年07期
6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7 安增莉;侯艳伟;蔡超;薛秀玲;;水稻秸秆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特性[J];环境化学;2011年11期
8 王宁;侯艳伟;彭静静;戴九兰;蔡超;;生物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2年03期
9 Rai S.Kookana;;Enhanced and irreversible sorption of pesticide pyrimethanil by soil amended with biochar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年04期
10 宋洋;王芳;杨兴伦;卞永荣;谷成刚;谢祖彬;蒋新;;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氯苯类物质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美;蔡葵;赵明;王文娇;;青岛蔬菜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2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3 秦光蔚;陈爱晶;周祥;徐汉亿;孙进;;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4 李淑香;李芳芳;;黑碳不同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5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6 常义军;唐懋华;成维东;王东升;;中药渣改土效果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7 刘国涛;张红炼;彭绪亚;;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碳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8 赵广杰;;炭化石墨化木质碳纤维化学反应历程及其微细结构生成演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10 韩进;孔火良;龚帅帅;何娇;凌婉婷;;成型表面改性生物质环境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水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何娇;孔火良;韩进;高彦征;;制备秸秆生物质环境材料用于处理水中多环芳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5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清文;欧荣贤;;生物质材料的塑性加工研究进展[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7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成己;王义祥;黄毅斌;翁伯琦;;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策略[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义祥;王峰;翁伯琦;罗旭辉;黄毅斌;;果园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潜力研究——以福建省为例[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丽娜;窦森;黄毅;刘永欣;陈丽珍;李慧敏;;秸秆用量对草甸褐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志栋;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廖艳;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嵚;水钠锰矿和锰钾矿的形成、转化途径与机制及对苯酚的降解特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妙新;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1年
2 牛燕燕;活性炭改性对Cu/AC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姜宁宁;不同水肥措施对设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官情;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文龙;镇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地表有机碳储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陈初雨;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进亭;水环境固相物质典型组分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特征[D];吉林大学;2011年
9 舒成;煤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晗芝;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絮;范仲学;张斌;毕玉平;;我国土壤镉污染及其修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李春龙;贺阳冬;陈华;史伟;练华山;;辣椒连作障碍机制初探及其下茬作物的初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3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胡蝶;陈文清;;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戴厚升;农作物秸秆还田好处多[J];安徽农业;2002年11期
6 侯永侠;周宝利;吴晓玲;;不同连作土壤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8期
7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9 任旭琴;刘美琴;陈葛亮;王蓉;;外源ABA对辣椒抗冷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长江蔬菜;2009年08期
10 王萍;碳酸钠胁迫下羊草幼苗的生理效应及外源脱落酸的缓解效应[J];草业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雁华;京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杨树修复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伟波;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2 张琪;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杜平;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态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刘建秋;黑碳对乙草胺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武华;土壤黑碳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6 黄剑;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5期
3 陈红霞;杜章留;郭伟;张庆忠;;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4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5 沈琦;何咏涛;艾宁;姬登祥;计建炳;;利用农林废弃物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的初步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年04期
6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7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8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9 梁新格;;退伍军人杨新林 秸秆制“煤”废变宝[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02期
10 梁新格;;秸秆制“煤”废变宝[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义亮;陈宝梁;;生物质限氧裂解制备生物炭的热动力学特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陈宝梁;陈再明;陈文远;周丹丹;方远;;有机污染物与生物炭的相互作用:吸附模型、机理和热力学[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盛奎川;沈莹莹;钱湘群;;生物质炭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续晓云;曹心德;于宏然;;稻壳和牛粪基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Pb、Cu、Zn、Cd的吸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9年
2 罗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3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N];光明日报;2009年
4 鄢祖海 金涛;[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记者 罗冰;[N];科技日报;2011年
6 李文涛;[N];中国经营报;2005年
7 特约记者 邓国军 通讯员 刘成汉;[N];中国化工报;2005年
8 驻江苏记者 杜小卫;[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记者 熊艺 通讯员 宋朝阳 徐立安;[N];长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郑春波;[N];中国建设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2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韩光明;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4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徐振华;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的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张鹏;生物炭对西唯因与阿特拉津环境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3年
7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8 苗微;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10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晗芝;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解钰;王草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D];海南大学;2012年
3 吴鹏豹;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及王草产量、品质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2年
4 张明月;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5 颜永毫;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丹丹;半干旱区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峥嵘;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吕伟波;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高海英;一种生物炭基氮肥的特征及其对土壤作物的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4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8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