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高分辨率洪涝动力数值监测预报系统
本文关键词:一个新的高分辨率洪涝动力数值监测预报系统 出处:《科学通报》2016年Z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洪涝灾害 高分辨率数值预报 卫星遥感降水 分布式水文模型
【摘要】:基于简单的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和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及站点观测资料等,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动力数值洪涝灾害预报系统.该系统包含数据输入、水文模型、模式输出以及结果验证4部分.数据输入使用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DEM等地表下垫面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使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都较好的CMORPH卫星遥感降水资料作为驱动数据,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实时运行,以监测和预报中国地区尤其是无站点观测或者站点较少地区的洪涝灾害.对2008~2011年的水文基本变量后报结果结合不同流域水文站点的水文过程线分析验证表明,水平空间分辨率1 km的系统能够较好地后报中国地区的基本水文过程,能够较好地后报如实际蒸散发、土壤湿度、地表径流等基本水文变量;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和后报河道径流量涨落过程;能够较好地后报洪峰及其对应的流量.同时,经过几次洪涝灾害事件的分析验证,表明系统能较好地监测、预报洪涝发生的时间及其影响的范围,从而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School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21004,41210007)资助
【分类号】:P338
【正文快照】: 中国是气象(气候)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每年因气象(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000亿元以上[1~3],尤其是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在雨季来临时多发暴雨、大暴雨,而由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等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事实上洪涝灾害是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鹤松;贾根锁;;Regional Estimat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Northern China Using a Remote-sensing-based Triangle Interpolation Method[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3年05期
2 张楠楠;王文;王胤;;基于HJ-1B数据和SEBAL模型的陆面蒸散发遥感估算[J];地理空间信息;2013年05期
3 程春晓;徐宗学;张淑荣;刘昌明;王志慧;;黑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蒸散发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贺添;邵全琴;;基于MOD16产品的我国2001-2010年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5 包姗宁;曹春香;黄健熙;田丽燕;马鸿元;苏伟;倪希亮;;同化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双变量的冬小麦产量估测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年07期
6 喻元;白建军;王建博;位贺杰;;基于MOD16的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3期
7 何慧娟;卓静;董金芳;王娟;;基于MOD16监测陕西省地表蒸散变化[J];干旱区地理;2015年05期
8 石清;陈喜;魏玲娜;张志才;;考虑基岩裂隙作用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李艳;黄春林;卢玲;顾娟;;蒸散发遥感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邵小路;姚凤梅;张佳华;李先华;;基于蒸散干旱指数的华北地区干旱研究[J];气象;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晓松;刘元波;吴桂平;;基于遥感的鄱阳湖湖区蒸散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C];2013年
2 孙亮;陈仲新;;基于Penman-Monteith和土壤湿度指数估算区域蒸散[A];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小军;遥感结合地面观测的毛竹林碳水通量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张旭东;东北三省水稻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荣华;渭河流域蒸散发特征及水量变化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晋昕;简化型蒸散胁迫指数的构建及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刘宁;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过程耦合与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李婷婷;中国黄淮海地区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的遥感反演[D];天津大学;2014年
4 周柳萍;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的江苏省水稻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巩骏骥;黄河三角洲蒸散发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2 芮孝芳,黄国如;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年02期
3 杨书娟,杨胜天,梁虹,吴琳娜;喀斯特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刘昌明,夏军,郭生练,郑红星,王中根,吴险峰,郝芳华;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初步研究与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5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6 王国强,吴险峰,刘昌明,杨桂莲;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在黄河小花间的实例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7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中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8 许继军;杨大文;刘志雨;雷志栋;;长江上游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7年02期
9 张金存;芮孝芳;;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述评[J];水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秦奋;汤富平;刘芬;;空间数据库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集成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存稳;王浩;贾仰文;;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及其在我国水问题研究中的应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2 王喜峰;周祖昊;贾仰文;徐文新;胡鹏;崔小红;;乌苏里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验证[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兰;;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与比较研究[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4 李舟;董增川;;基于网格坡向要素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杨爱民;王浩;周祖昊;严登华;;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熊立华;;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栅格汇流演算顺序的确定[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叶爱中;夏军;王蕊;陈向东;;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地下水建模—海河平原区实例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刘三超;张万昌;;分布式水文模型和GIS及遥感集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刘三超;张万昌;;分布式水文模型和GIS及遥感集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10 吕美霞;郝振纯;刘震;徐郡麟;;室内变坡土槽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及实验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刘卓颖;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3 黄晓敏;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历史暴雨洪水重现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4 张荔;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汇流演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王宇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模拟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7 舒栋才;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凌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金明;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石朋;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地貌瞬时单位线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振侠;天山西部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志璋;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3 王亚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湟水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叶爱中;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黄沛;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谢珊;分布式水文模型BTOPMC参数与湄公河流域物理特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樊明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尺度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郑大鹏;基于MapWinGI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郭艺歌;基于GIS的小流域产流计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24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2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