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确知数学法在蚀变岩密集带综合变形模量取值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未确知数学法在蚀变岩密集带综合变形模量取值中的应用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雅砻江孟底沟水电站坝基中蚀变岩密集带岩体综合变形模量取值的不确定性,采用一种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方法——未确知数学法来计算其综合变形模量。以典型蚀变岩密集带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其综合变形模量取值在17~18 GPa时,可信度最大,保证率为83.80%。相比非线性回归法及算术平均法等传统方法的计算值为19.40GPa、保证率仅为61.36%而言,未确知数学法的计算结果更为合理、可靠。
[Abstract]:In view of the Yalong River mengdigou hydropower station dam foundation in the dense zone altered rock rock deformation modulus value uncertainty, using a 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deformation modulus of uncert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aking the typical alteration rock dense zone as an exampl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deformation modulus is maximum at 17~18 GPa, and the guarantee rate is 83.80%.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nonlinear regression and arithmetic mean, the calculated value is 19.40GPa and the guarantee rate is only 61.36%. The result of the 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 method is more reasonable and reliable.
【作者单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7230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联合资助项目(20125122110005)
【分类号】:TV223
【正文快照】: 拟建雅砻江孟底沟水电站坝基为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密集发育有沿一组裂隙发生热液蚀变形成的蚀变岩带,蚀变岩带与原岩花岗闪长岩呈“互层状”产出,构成蚀变岩密集带。由于蚀变岩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黏土化,使其变形模量大大低于原岩(花岗闪长岩),从而形成了软硬相间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旭东;付小敏;;蚀变岩的蠕变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2 陈光火;中等程度植被覆盖区岩石蚀变信息提取技术及其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1992年03期
3 杨燕;付小敏;;某工程蚀变岩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因素[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1期
4 孙省利,刘兴德,高兆奎,钱文广,冉德甫;西秦岭李坝金矿蚀变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袁广祥;吴琦;尚彦军;黄志全;崔江利;;地下水封油库场区膨胀性蚀变岩的工程地质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6 杨根兰;黄润秋;王奖臻;林锋;付小敏;曹运江;;某工程蚀变岩孔隙特征及其软弱程度研究[J];矿物岩石;2006年04期
7 王振;李明霞;黄志全;侯合明;陈宇;;蚀变岩体对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J];人民黄河;2012年03期
8 黄小军;武威;;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蚀变岩段围岩稳定监测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6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建国;;植被覆盖区蚀变岩遥感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2 张荣华;陈毓川;;罗河铁矿的物质成分(1975)[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思学;滇西澜沧老厂Ag-Pb-Zn多金属矿床蚀变岩岩石学特征[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刚刚;西藏松宗—八宿地区蚀变岩发育规律及工程分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旭东;小湾水电站蚀变岩蠕变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荣霞;栾川南泥湖矿区构造蚀变岩分带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与填图[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4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44490.html